【仙吕】后庭花破子

金朝·元好问 玉树后庭前,瑶华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花和月,大家长少年。夜夜璧月圆,朝朝琼树新。贵人三阁上,罗衣拂绣茵。后庭人,和花和月,共分今夜春。

1 分钟 · 2 字 · 元好问

【中吕】喜春来

金朝·元好问 春宴 春盘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宝钗,春风春酝透人怀。春宴排,齐唱喜春来。 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折,宜唱喜春来。 梅擎残雪芳心奈,柳倚东风望眼开,温柔樽俎小楼台。红袖绕,低唱喜春来。 携将玉友寻花寨,看褪梅妆等杏腮,休随刘阮到天台。仙洞窄,且唱喜春来。

1 分钟 · 6 字 · 元好问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金朝·赵秉文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鉴赏 苏轼的词以豪放闻名。他的千古名作《念奴娇》以凌厉无比的词笔,描绘江涛,壮美无比。是他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夜游黄州城外的赤壁(即亦鼻矶)后写下的。本词作者赵秉文是金朝著名词人,苏轼的词对他有极深影响,他也极敬慕苏轼。这首词就是赵秉文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和韵之作。 《大江东去》即《念奴娇》,缘自苏轼赤壁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句:“用东坡先生韵"就是采用苏轼赤壁词的原韵。苏东坡作词,多隐括前人作品,这首词,也属这类作品,它隐括前人(特别是苏轼)之作,可以说句句有来历。上片,主要由《赤壁赋》化来,下片化用杜牧《登乐游原》诗句等,表达了词作者对苏轼被谪黄州际遇的深切同情与不平,同时借古说今,也表现了作者自己忧国忧民,但又无力挽救国之危亡,从而产生的消极出世的思想。 上片以问月起句。古诗词以"问月"起笔,以苏轼为例,就有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的千古绝唱。本词问月,虽化用苏词,却亦有新意。他的问月,点明了作词的时间:深秋的月明之夜,(当年苏轼游赤壁也恰是秋凉之夜)。首句中"挂影"指月亮,但却用"苍苍"来形容,再加之以肃杀的"秋光"来相衬,顿时,一片苍凉、高洁、肃杀之感跃然纸上。随后,笔锋一转,由月及人,此情此景,不由人不想到当年一叶扁舟夜游赤壁的苏东坡。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皆是对苏轼《赤壁赋》语意的隐括,虽只寥寥数语,但当年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景却尽观读者眼前,真是于平淡处见功力。“京尘千丈,可形容此人杰?“虽是问句,却表达了词作者的深切感慨。“享尘"指当时错得复杂的官场,“人杰"指苏东坡,(本词作者赵秉文曾盛赞苏轼为"雄节迈伦,高气盖世"“人中麟凤”。)四这两句从技法上来看,不仅由写景转入了抒情,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下片由此句的"人杰"不得见容"引发到"骑鲸人去”,由对苏轼一生坎坷际遇的深切同情及愤慨,转入自抒悲感。“骑鲸人"本指唐李白,这里借指苏轼,“几度山花发"写苏轼逝后光阴的流逝,读来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天"化用杜牧《登乐游厚》“长空澹澹孤鸟设,万声销沉向此中"句,表露了作者吊古伤今,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我欲从公"三句则语意更加决绝,欲与苏轼仙去,消极出世的思想更加表露无疑。但却难寻仙过,只有寄情于玉箫罢了,故有"三山安在"句结尾。感怀、悲戚、无奈之意萦绕不绝。 本词虽是和韵之作,但作者借景抒情,借古伤今,与苏轼《念奴娇》之壮美相比,却也是别一番氛围和意境,殊为难得了。 《金史》称:赵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阳人也。幼颖悟,读书若夙习。登大定二十五年进士第,调安塞簿,以课最迁邯郸令,再迁唐山。丁父忧,用荐者起复南京路转运司都勾判官。明昌六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宗室守贞可大用。章宗召问,言颇差异,于是命知大兴府事内族膏等鞫之。秉文初不肯言,诘其仆,历数交游者,秉文乃曰:“初欲上言,尝与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郑赞道、高坦等私议。“庭筠等皆下狱,决罚有差。有司论秉文上书狂妄,法当追解,上不欲以言罪人,遂特免焉。当时为之语曰:“古有朱云,今有秉文,朱云攀槛,秉文攀人。“士大夫莫不耻之。坐是久废,后起为同知岢岚军州事,转北京路转运司支度判官。承安五年冬十月,阴晦连日,宰相张万公入对,上顾谓万公曰:“卿言天日晦冥,亦犹人君用人邪正不分,极有理。若赵秉文曩以言事降授,闻其人有才藻,工书翰,又且敢言,朕非弃不用,以北边军事方兴,姑试之耳。“泰和二年,召为户部事,迁翰林修撰。十月,出为宁边州刺史。三年,改平定州。前政苛于用刑,每闻赦将至,先掊贼死乃拜赦,而盗愈繁。秉文为政,一从宽简,旬月盗悉屏迹。岁饥,出禄粟倡豪民以赈,全活者甚众。 金史大安初,北兵南向,召秉文与待制赵资道论备边策,秉文言:“今我军聚于宣德,城小,列营其外,涉暑雨,器械弛败,人且病,俟秋敌至将不利矣。可遣临潢一军捣其虚,则山西之围可解,兵法所谓’出其不意、攻其必救’者也。“卫王不能用,其秋宣德果以败闻。寻为兵部郎中,兼翰林修撰,俄转翰林直学士。 金史贞祐初,建言时事可行者三:一迁都,二导河,三封建。朝廷略施行之。明年,上书愿为国家守残破一州,以宣布朝廷恤民之意,且曰:“陛下勿谓书生不知兵,颜真卿、张巡、许远辈以身许国,亦书生也。“又曰:“使臣死而有益于国,犹胜坐糜廪禄为无用之人。“上曰:“秉文志固可尚,然方今翰苑尤难其人,卿宿儒,当在左右。“不许。四年,拜翰林侍讲学士,言:“宝券滞塞,盖朝廷初议更张,市肆已妄传其不用,因之抑遏,渐至废绝。臣愚以为宜立回易务,令近上职官通市道者掌之,给以银钞粟麦缣帛之类,权其低昂而出纳。“诏有司议行之。 金史兴定元年,转侍读学士。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知集贤院事。又明年,知贡举,坐取进士卢亚重用韵,削两阶,因请致仕。金自泰和、大安以来,科举之文其弊益甚。盖有司惟守格法,所取之文卑陋陈腐,苟合程度而已,稍涉奇峭,即遭绌落,于是文风大衰。贞祐初,秉文为省试,得李献能赋,虽格律稍疏而词藻颇丽,擢为第一。举人遂大喧噪,诉於台省,以为赵公大坏文格,且作诗谤之,久之方息。俄而献能复中宏词,入翰林,而秉文竟以是得罪。 金史五年,复为礼部尚书,入谢,上曰:“卿春秋高,以文章故须复用卿。“秉文以身受厚恩,无以自效,愿开忠言、广圣虑,每进见从容为上言,人主当俭勤、慎兵刑,所以祈天永命者,上嘉纳焉。哀宗即位,再乞致仕,不许。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兼益政院说书官。以上嗣德在初,当日亲经史以自裨益,进《无逸直解》、《贞观政要》、《申鉴》各一通。 金史正大九年正月,汴京戒严,上命秉文为赦文,以布宣悔悟哀痛之意。秉文指事陈义,辞情俱尽。及兵退,大臣欲称贺,且命为表,秉文曰:"《春秋》‘新宫火,三日哭’。今园陵如此,酌之以礼,当慰不当贺。“遂已。时年已老,日以时事为忧,虽食息顷不能忘。每闻一事可便民,一士可擢用,大则拜章,小则为当路者言,殷勤郑重,不能自已。三月,草《开兴改元诏》,闾巷间皆能传诵,洛阳人拜诏毕,举城痛哭,其感人如此。是年五月壬辰,卒,年七十四,积官至资善大夫、上护军、天水郡侯。 金史正大间,同杨云翼作《龟鉴万年录》上之。又因进讲,与云翼共集自古治术,号《君臣政要》为一编以进焉。秉文自幼至老未尝一日废书,著《易丛说》十卷,《中庸说》一卷,《扬子发微》一卷,《太玄笺赞》六卷,《文中子类说》一卷,《南华略释》一卷,《列子补注》一卷,删集《论语》、《孟子解》各一十卷,《资暇录》一十五卷,所著文章号《滏水集》者三十卷。 金史秉文之文长于辨析,极所欲言而止,不以绳墨自拘。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古诗则沉郁顿挫。字画则草书尤遒劲。朝使至自河、湟者,多言夏人问秉文及王庭筠起居状,其为四方所重如此。 金史为人至诚乐易,与人交不立崖岸,未尝以大名自居。仕五朝,官六卿,自奉养如寒士。杨云翼尝与秉文代掌文柄,时人号"杨赵”。然晚年颇以禅语自污,人亦以为秉文之恨云。 金史赞曰:杨云翼、赵秉文,金士巨擘,其文墨论议以及政事皆有足传。云翼谏伐宋一疏,宣宗虽不见听,此心何愧景略。庭筠之累,秉文所为,兹事大愧高允。

1 分钟 · 18 字 · 赵秉文

过晋阳故城书事

金朝·元好问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岗。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惠远祠前蜿蜒着古晋国的青溪,翠绿的萍叶和银白的浪花清澈见底, 水上的悬瓮山像是卧着的屏风,一派郁郁苍苍长达三百余里。 你这中原的北门气势多么雄壮,云烟笼罩着城阙还能让人想象, 山上的望川亭看够古今巨变,只留下春风吹起的阵阵麦浪! 那龙头般的系舟山被砍去龙角,白塔无端被毁,城池惨遭扫荡, 薛王已经投降,人民还在抵抗,屋瓦就是箭头,纷纷飞向敌方! 汾河水淹没了晋阳古城,太原府被迫迁到唐明村。 自从失去这道屏障的光彩,河洛一带便遭受外族的入侵! 想当年宫殿上雕着苍龙玉虎,高耸的金雀直上空中的云雾, 不论是民居,还是官府衙门,以及那百余座佛寺道庐, 花费了多少人力和财力,为什么一把火烧成焦土! 到如父老们仍旧对天哭诉,恨当年被掠往河南被遭痛苦。 南方人迷信凶兆吉祥,将毁坏的城址开辟成田冈, 新建的太原将十字街改成丁字路,然而,谁毁坏并州谁就跟着灭亡! 什么时候才是太平盛世哟,好让人看到朝廷重建晋阳。 注释 ①惠远祠:即晋祠,北宋熙宁中称晋祠为惠远祠。 ②西山:指晋祠背后的悬瓮山。 ③中原北门:晋阳是北方重镇,是中原地区的北大门。 ④想见:想见当时晋阳城巍巍高耸插入云端。 ⑤望川亭:在晋祠圣母殿后悬瓮山巅,北齐时所建。 ⑥系舟山:在太原市北百余里。 ⑦薛王:即刘继元,刘承钧养子,本姓薛,即王位后称薛王,公元979年降宋。 ⑧大夏门:晋阳城北门之一。太原古称大夏,故名。 ⑨唐明村:即唐明镇,今太原市旧城街以北至西羊市一带。 ⑩巨屏:指晋阳城为北方巨大屏障。 ⑪河洛:指中原一带为契丹、金、蒙铁骑蹂躏。 ⑫苍龙、玉虎:指晋阳城宫殿的雕饰物。金雀觚(gū)棱:喻雕物的精致和建筑的 高大。 ⑬死恨:宋灭北汉后,将太原四万居民从太原迁往洛阳。 ⑭南人:这句说宋朝统治者讲究迷信。 ⑮畚(běn)锸(chā):音本叉,指箩筐和铁锹。 ⑯开连岗:指来毁灭晋阳城之后,在唐明镇筑太原新城。 ⑰官街:宋朝统治者为了钉死太原龙脉,把太原街道建成丁字形。 ⑱渠:他,他们,指赵末统治者。 ⑲却到:等到。 ⑳官家:对皇帝的称呼。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李观鼎.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04:1025-1026 2、 张春根.太原诗钞:三晋出版社,2014.01:98-99 创作背景39808 这首诗写于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作者南渡黄河之前。此年二月,蒙元兵曾围攻太原。宋初对北汉首都晋阳发动围攻,双方伤亡惨重。北汉主刘继元降宋,宋太宗焚晋阳。在故城东北筑新城,即今太原市之前身。元好问登上悬瓮山,眼望晋阳故城,目睹残垣断壁,写下了此首诗。 参考资料: 1、 申维辰.辽金文学第三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01:320 赏析 诗的前八句,写作者登上悬瓮山顶的望川享,鸟瞰眼前景色,美不胜收,并引触了深深盼感慨。惠远祠前的晋溪水,从悬瓮山麓汩汩流出,清澈透碧,水中绿萍嫩翠、锦鳞腾跃,掀起了一层层银白色的浪花;溪上的悬瓮山象一座巨大的卧屏,群峰竞秀,气势磅礴,草木葱郁,景象万千;这里风景优美,形势雄伟,是中原大地的北大门,当年的晋阳故城就座落在这里,可以想见那巍峨的城阙高耸入云,景象无比壮观。站在望川亭上,回想起这座古城的兴衰变迁,感慨万端,如今眼前所展现出的,只有那千顷沃野上,一层层麦浪在春风中摇曳翻滚,那座悠久的历史故城已经不复存在了。 接着,次八句,诗人回顾了晋阳故城被赵宋统治者废毁的历史。保宁元年(969),宋太祖赵匡胤率兵进攻北汉,围困晋阳。在外敌入侵时,人民表现出积极御敌、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薜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簇”,就是晋阳人民面对侵略自发抵抗的爱国爱家精神的体现。然而城池被毁,生民被迁,河山虽然依旧形胜,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便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中原北门"毁废后,给中原广大人民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战乱之灾。 此后八句又从宋朝毁灭晋阳文明古迹的角度予以鞭挞。“阙"指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楼。“觚棱”,殿堂屋角的瓦脊成方角棱形。用"苍龙"“玉虎"“金雀"等词形容之,极显其金碧辉煌、凌云欲飞的景象气势。如此宏伟壮丽的古迹,竟被付之一炬,且将民居尽焚,以致"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往来"二字,概括了数百年来无数人民的辛酸,它不仅鞭挞了宋统治者给山西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山西人民眷念故乡的传统。据传被掳至河南的山西人总不忘岁时回乡祭祀祖先,“往来"时还带些特产以充路资,此亦为晋商之渊源。“南人鬼巫"四句,则矛头直指宋王朝,斥其不重人事,迷信风水,导致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可悲下场。...

1 分钟 · 76 字 · 元好问

浣溪沙·日射人间五色芝

金朝·元好问 日射人间五色芝,鸳鸯宫瓦碧参差。西山晴雪入新诗。焦土已经三月火,残花犹发万年枝。他年江令独来时。 注释2649 ①五色芝:即灵芝。能益精气、强筋骨,久食延寿,旧以为兆端之草。 ②鸳鸯宫瓦:宫瓦俯仰相次,故以鸳鸯名之。 ③西山晴雪:作者自注,往年宏辞御题有西山晴雪诗。 ④三月火:指蒙古军队的烧杀劫掠。《史记·项羽本纪》中载: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火三月不灭。后世便以"三月火"为遭劫之典。 ⑤江令:指南朝人江总,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不理政务,日与陈后主游宴后庭,颇有文名,陈亡入隋,此作者以江令自喻。 赏析 金亡之后,词人重游故都,触景生情,咏词寄怀。 上片追忆金朝往昔盛况。“日射云间"二句意谓昔日在阳光照耀下的皇宫生长着五色神芝,宫殿鸳鸯碧瓦,红墙参差,一片昌盛景象。“西山"句,回忆曾将"西山晴雪"写入新诗的旧事,借眼前之景写怀念旧君之情。 下片转写现实。“焦土"二句,写蒙古军烧杀掠抢,社稷倾覆,故都化为焦土,而花枝树木不知人事之悲,依然年复一年自开自落,物是人非,愈感悲痛。最后以亡国入隋的江令自喻,自己已沦为异国臣民,在亡国后又独自重游故都,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全篇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写世事变迁,寓黍离之悲,是血泪和流的国难实录,语极痛切,情极感人。

1 分钟 · 13 字 · 元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