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唐代·李白 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 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微风吹动着荷花,送来满殿清香,姑苏台上可见摆宴的吴王。 西施般的美人酒醉起舞娇软无力,微笑地倚看东窗下的白玉床。 注释 “口号"即"口占”。 吴王,即吴王李葹,时任庐江太守。 姑苏台:吴王起姑苏台,五年乃成,其下有斗鸡坡、定狗塘、百花洲、采香径诺胜迹。《大平御览》卷二百三十六引《述异记》:“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三年乃成,周环诘屈,横亘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宫妓千人,又别立春宵宫,为长夜饮。造千石酒钟,又作大池,池中造青龙舟,陈妓乐,日与西施为水戏。“见:一作"宴”。 娇无力:半醉而舞,虽娇而无力也。 “笑"字合"娇"字。“倚"字合"无力"字。倚床献笑,曲形要宠之态也。 参考资料: 1、 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212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77-978 赏析 外表美、艳丽多情、异质的、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为历代文人喜闻乐道。李白则擅长描写身边女性的美貌与豪情。王安石曾云李白诗歌"十首九说妇人与酒”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 女性诗可分为闺情诗和宫怨诗,注重描写女子的容貌(脸似芙蓉色,江上女儿全胜花,红妆恼人)、举止(遥指、笑倚、醉舞)、情态乃至生活环境。李白从民歌中吸取很多养分的闺情诗有5首,如《春怨》、《陌上赠美人》、《口号吴王美人半醉》、《赠段七娘》、《南流夜郎寄内》。 “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此叙景起兴:荷花虽香,因风而献媚于水殿,描绘出一幅微风吹动荷花、清香充溢满殿的景致,诗人因望见"姑苏台"而托言感怀吴王。可见,裘马轻狂、狂歌痛饮的诗人,意趣高远、超旷洒脱。 “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意指西施酒后带着醉意跳了几回舞后,娇柔无力地微笑着倚坐在东窗下镶嵌着白色玉石的椅子上。诗人把西子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形象描绘得细致入微,表现出美人名士、佳人才子的你情我浓、二厢情愿,在开放的唐朝尽舒风云之色。 西施原是越溪之畔的浣纱女,出身贫寒,明代的《苎萝志·西子传》就曾这样描述:“父鬻薪,母浣纱。“她本有理由选择一种幸福平淡的生活方式,但她身处吴越接连不断战乱之中,而她的情人范蠡又是越王勾践的得力谋士,在所谓的"国家大义"面前,西施不得不作出一个极其与人性相违背的选择,远离范蠡,被勾践送到吴国,从而诱使吴王夫差荒淫无度,慵理国事,从此"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最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灭吴计划得以实现。 此诗表现形式轻快流转,风格率直、大胆、热烈、活泼,不同于柔靡无力、怨而有伤的宫怨诗。诗人通过注重描写西施的容貌、举止(笑倚、醉舞)、情态乃至生活环境,勾勒出一幅帝王嫔妃的生活情趣,实则以借古鉴今为警戒,影射讽刺现实的不满,提醒唐玄宗不要国事益非、诛逐忠良、滥事征伐,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参考资料: 1、 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212 创作背景40154 此诗作于天宝七载(748)。王琦按:“吴王,即为庐江太守之吴王也。以其所宴之地比之姑苏,以其美人比之西施,乃席上口占,以寓笑谑之意耳,若作咏古,味同嚼蜡。” 天宝中叶,自玄宗天宝元年(742)到宪宗元和十五年(820)的七十九年里,是唐朝从政治上由盛到衰的转变时期。唐朝国事益非:内则屡兴大狱,屠戮驱逐忠良;外则穷兵黩武,内政不修,滥事征伐。李白流落江湖,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勉强维持生活。李白以孤臣孽子之身心,亲历大唐由盛至衰的转变时期,所以李白的忧愤情愫极为深切,时常有抨击时政的诗作。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77-978 2、 安旗著.李白诗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前言6-7

1 分钟 · 39 字 · 李白

梁甫吟

元代·刘基 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 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 秦穆信逢孙,遂违百里奚。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 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 明良际会有如此,而况童角不辨粟与稊。 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鸡。 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藜。 屈原怀沙子胥弃,魑魅叫啸风凄凄。 梁甫吟,悲以凄。 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注释 ⑴梁甫吟,乐府曲调名,也作"梁父吟"。古辞相传为诸葛亮所作。这首诗由现实联想到历史,又用历史阐明现实,感慨遇合之难。沈德潜评曰:“拉杂成文,极烦冤瞆乱之致,此《离骚》之意也。"(《明诗别裁集》) ⑵翳(yì):云雾。 ⑶淆:搅乱,搞混。 ⑷倏(shū)忽:疾速,指极短的时间。山溪:山峰和溪谷,形容高低之差异。 ⑸"君不见"二句: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并尊为仲父,成就霸业,后来他宠信侍从竖刁等奸人,导致齐国大乱。(参见《史记·管晏列传》) ⑹"秦穆"二句:秦穆公因听信逢孙,而拒听百里奚的意见。逢孙,本秦将,秦郑结盟,留郑助守卫。百里奚,原为虞大夫,晋灭虞,秦穆公闻其贤,委以国政,助秦穆公成就霸业。僖公三十二年,逢孙等潜邀秦国袭郑,穆公咨询百里奚、蹇叔,二人均表示反对,穆公不听,大败而返。事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史记·秦本纪》。 ⑺赤符天子:汉光武帝刘秀。赤符,即赤伏符,新莽末年流行的一种谶语,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事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⑻以薏苡(yìyǐ)为文犀:把薏苡草看成是犀角。薏苡,植物名,多年生草本,其果实仁即薏米,可食。《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征交阯,尝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刘秀大怒,致使"援妻孥惶惧,不敢以表还旧茔”。文犀,有文理的犀角。 ⑼停婚仆碑:魏征以直谏深得唐太宗敬重。魏征临终时,太宗将公主许魏征子叔玉;魏征死,太宗亲撰碑文。贞观十七年罢婚,还推倒魏征的墓碑。事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二、十三。 ⑽虹霓(ní):相传虹有雌雄之别,色鲜亮者为雄,色暗淡者为雌;雄曰虹,雌为霓。《史记·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此处说荆轲的诚信感动天地,白虹为之贯日,而燕丹却疑其不去刺秦。 ⑾"明良"二句:明君与良臣的遇合尚且如此,更何况遇到那些童昏无识的君主?明良,指上文提到的齐桓、秦穆、汉光武、唐太宗、燕丹和管仲、百里奚、马援、魏征、荆轲。际会,遇合。童角,指少儿、儿童。古代未成年者头顶两侧束发为髻,形如牛角,也称总角。稊(tí),草名,此处泛指草。 ⑿"外间"二句:唐肃宗时,飞龙厩供役使李辅国与肃宗宠爱的张良娣内外勾结,把持朝政,人称马生角母鸡鸣。皇父,指李辅国。唐肃宗尊称其为"皇父”。艳妻,指张良娣。马角突兀,马生角原本指不可能之事,故曰突兀。王充《论衡·感虚》:“传书言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牝(pìn)鸡,母鸡。古代称女性掌权为牝鸡司晨。《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⒀"以聪"二句:唐代宗时,李辅国更被尊为尚父,政无巨细,皆委参决。这时是非颠倒,有听觉的倒成了聋子,狂徒反成了圣人。终于导致广德六年(763年)吐番攻陷长安,代宗仓皇逃至陕州。颠倒衣裳,本指手忙脚乱,仓皇无章。《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郑笺:“挈壶氏失漏刻之节,东方未明而以为明,故群臣促遽,颠倒衣裳。“蒺藜,草名,生长于沙地。诗中代指陕州。 ⒁怀沙:《楚辞·九章》中的篇名,屈原作。相传是屈原的绝命词。此处指怀抱石头自沉。子胥:伍子胥,原楚大夫伍奢次子,因伍奢被杀,逃至吴,辅佐阖闾夺取王位,富国强兵,破楚复仇。夫差时,因劝夫差拒绝接受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触怒夫差。被赐剑命自尽。 ⒂魑魅(chīmèi):传说中山林里害人的鬼怪。 ⒃"岐山"二句:岐山竹实日渐稀少,凤凰们将去哪里安身呢?岐山,在陕西岐山县东北,山状如柱,故又称天柱山。相传周古公亶父自豳迁此。《国语·周语》:“周之兴也,鸑鷟(yuèzhuó)鸣于岐山。“韦昭注:“鸑鷟,凤之别名也。“因此岐山又称凤凰堆。竹实,又称竹米,竹子所结的子实。相传凤凰以之为食。 评析3850 《梁甫吟》系乐府旧题,后人多用于抒发心中不平之气。如李白《梁甫吟》,即充满志不得伸、怀才不遇的忿懑之情。刘基此诗借古讽今,抨击了元末忠臣被弃、小人得志的政治现象。诗中"赤苻天子"指东汉皇帝。“乃以薏苡为文犀”,指东汉马援从交阯回京城,带了一车薏苡,用作种子。马援死后,有人上书皇帝,诬陷马援从交阯带回的是一车明珠和有纹理的犀角,致使马援不能安葬祖坟,朝臣不敢送葬。“停婚仆碑"指唐朝魏征死后,受人诬陷,唐太宗下令放倒魏征墓碑(碑文为唐太宗撰),解除自己女儿与魏征儿子叔玉的婚约。以上两个典故分别见《后汉书·马援传》和《新唐书·魏征传》。

1 分钟 · 33 字 · 刘基

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注释 1.兵:兵器 2.善:好。 3.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5.率:都,皆。 6.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7.完:保全。 8.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9.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10.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11.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12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13.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 14.视:对待 15.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6.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7.厌:同"餍”,满足。 18.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急。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19.判:决定。 20.至于:以至于。 21.颠覆:灭亡。 22.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23.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24.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25.终:最后。 26.继:跟着。 27.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28.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29.既:已经。 30.免:幸免。 31.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32.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3.斯:这 34.始:才 35.速:招致。 36.再:两次。 37.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 38.洎:及,等到。 39.以:因为 39.谗:小人的坏话。 40.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4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42.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43.向使:以前假如。 4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45.当:同"倘”,如果。 46.易量:容易判断。 4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48.礼:礼待。名作动。 49.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50.势:优势。 5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劫持。 5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作状。月,每月,名作状。以,而。 5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1 分钟 · 174 字 · 苏洵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三

唐代·李贺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鉴赏 诗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 前二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汉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砂为黄金以服食,耗费了大量钱财。结果,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份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 后两句写马,紧扣诗题。“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迫切希望能飞升成仙的汉武帝,不豢养能够"拂云飞”、“捉飘风"的天马,而让不中用的"肉马"充斥马厩。用"肉马"形容马平庸低劣,非常精当。由于是"御马”,吃住条件优越,一个个喂得肥大笨重。这样的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难,更不可能骑着它上天。这两句寓意颇深,除了暗示汉武帝求天马上青天的迷梦破灭之外,还隐喻当时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而平庸无能之辈,一个个受到拔擢,窃据高位,挤满朝廷。依靠这些人是不可能使国家蒸蒸日上,实现清明的政治理想的。此诗集中地讽刺了当时最高统治者迷信昏庸,所用非人,颖锋内藏,含蕴丰富,而又用"嬉笑"的口吻说出来,读来使人感到轻松爽快,这在李贺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1 分钟 · 7 字 · 李贺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宋代·李清照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注释 (1)浯溪中兴颂:浯溪,地名,在湖南祁阳县。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元结撰《大唐中兴颂》,刻于浯溪石崖上,时人谓之摩崖碑。碑文记述了安禄山作乱,肃宗平乱,大唐得以中兴的史实。其文曰:“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明年,皇帝移军凤翔。其年,复两京,上皇还京师。於戏!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若今歌颂大业,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颂曰:噫嘻前朝,孽臣奸骄,为昏为妖。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大驾南巡,百察窜身,奉贼称臣。天将昌唐,晓我皇,匹马北方。独立一呼,千麾万,我卒前驱。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复服指期,曾不逾时,有国无之。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地辟天开,揭除妖灾,瑞庆大来。凶徒逆停,涵糯天休,死生堪羞。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子孙。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东西,中直语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于千万年!“和张文潜:和,依照他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张文潜,北宋诗人,名耒,字文潜,“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曾作有《读中兴颂碑》一诗。全文为:“玉环妖血元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撞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举旗为风僵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元功高名谁与纪,风雅不继骚人死。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师笔下胶龙字。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磨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百年废兴增叹慨,当时数子今安在?君不见,荒凉语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张耒此诗出后,黄庭坚、潘大临等人皆有和诗,李清照亦和作二首。 (2)五十年功:指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间。玄宗在位实际44年,“五十年"为大约数字。 (3)华清花柳:花柳,一作宫柳。华清,华清宫,在陕西临潼骊山。《唐会要》卷三十:“开元十一年十月五日,置温泉宫于骊山。至天宝六载十月三日,改温泉宫为华清宫。“咸阳草:咸阳,秦始皇建都之地。唐刘沧《咸阳怀古》诗:“渭水故都秦二世,威阳秋草汉诸陵。” (4)五坊:《新唐书·百官志》:“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一曰雕坊,二曰鹘坊,三曰鹞坊,四曰鹰坊,五曰狗坊。“后人指不务正业之人为"五坊小儿”。斗鸡儿:《岁时广记》卷十七引《东城老父传》:“明皇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及即位,治鸡坊,索长安雄鸡,金尾、铁距、高冠、昴尾千数,养于鸡坊选六军小儿五百,使教饲之。“此指唐玄宗爱好斗鸡,玩物丧志。 (5)酒肉堆:批生活豪华。 (6)胡兵:指安禄山叛乱部队。安禄山本营州柳城胡人。史思明亦为胡人。 (7)逆胡:指安禄山、史思明。奸雄才:奸诈欺世的野心家。 (8)勤政楼:唐玄宗建,为明皇赐宴设酺之处。全称"勤政务本之楼”。 (9)披靡:溃败。 (10)传置荔枝:《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由于骏马兼程急递,诸许多马因递送荔枝而累死。 (11)著碑铭德:撰写碑文铭记功德。陋:此指浅俗。 (12)子仪:郭子仪,唐代名将,唐玄宗时,累迁朔方节度使,平安史之乱有功,封汾阳王。光弼:李光弼,唐代名将。平安史之乱有功,授天下兵纪都元帅,封淮郡王。不自猜:一作"不用猜”。猜,此指被猜疑。 (13)天心悔祸:上天不欲重复其错误。 (14)夏商有鉴:一作"夏为殷鉴”。 (15)简策汗青:古时书籍由竹简编成,为便于书写和长久保存,则必须将竹简在火药味上烤干,炙烤时竹简出水如汗一般,故曰汗青。此简策汗青代指史册。 (16)张说、姚崇:二人均为唐玄宗时宰相。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上记:“姚崇与张说同为宰辅,颇疑阻,屡以其相侵,张衔之颇切。姚既病,诫诸子曰:‘张丞相与我不叶,衅隙甚深。然其人少怀奢侈,尤好服玩。吾身殁之后,以吾尝同僚,当来吊。汝其盛陈吾平生服玩宝带重器,罗列于帐前。若不顾,汝速计家事,举族无类矣。目此,吾属无所虞,便当录其玩用,致于张公,仍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登时便写进,仍先石以待之,便令镌刻。张丞相见事迟于我,数日之后当悔。若却征碑文,以刊削为辞,当引使视其镑刻,仍告以闻上吃。‘姚既费,张果至,目其玩服三四,姚氏诸孤悉如教诫。不数日,文成,叙述核详,时为极笔。其略曰:‘八柱成天,高明之位到;四时成岁,亭毒之功存。‘后数日,张果使人取文本,以为词未周密,欲重为删改。姚氏诸子仍引使者视其碑,乃告以奏御。使者复命,悔恨膺曰:‘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吾今方知才之不如也远矣。’” (17)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 (18)国老:告老退休的卿大夫。此指郭子仪、李光弼等平息安史之乱的功臣。 (19)妃子:指杨贵妃。 (20)虢、秦、韩国:杨贵妃三姊分封之地。 (21)羯鼓:乐器,以山桑木为之。状如漆桶,下承以牙床,以两杖击之。唐玄宗素喜音律,尤撤擅长击羯鼓,人称为"八音领袖”。方响:乐器。 (22)“春风"句:指明皇与贵妃击鼓作乐时,使得春风也不敢吹起尘埃。 (23)去天五尺:此极言其高。抱瓮峰:即瓮肚峰。 (24)奸人心丑:奸人,奸诈之人,此指李辅国等,心地险恶。 (25)西蜀万里:安史之乱时,玄宗逃至西蜀(今四川)。反:同"返”。 (26)南内:长安有大内、西内、南内三宫,南内即兴庆迷路,本唐玄宗听政处。安史之乱平息后,玄宗回到长安,肃宗信用李辅务国,迁玄宗于西内,故谓"南内一闭”。 (27)将军:指高力士,高力士于公元748年(天宝七年)加至骠骑大将军。称好在:好在,好生,莫乱来。 (28)辅国用事:辅国,李辅国,玄宗时为阉奴,得肃宗信任,权势日益显赫。用事,当权。张后:肃宗皇后,与李辅国勾结专权,后为李辅国杀。 (29)春荠长安作斤卖:此上二句意谓:人们只知道责备唐玄宗宠信高力士、引入杨玉环误国之罪,却不知道责备肃宗宠信李辅国、张后之弊。 赏析3941 此诗深刻分析了唐朝之所以会发生安史之乱和唐王朝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诗中不仅将腐化昏聩的唐明皇和诸般谄媚误国的佞臣一同作了鞭挞,总结历史的教训,而且影射了北宋末年腐败的朝政——君主荒淫无能,臣僚尔虞我诈。用借古喻今的方式来对当权者予以劝戒,表现了诗人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 创作背景3940 这两首诗是李清照早年和张耒《读中兴颂碑》诗所作。北宋中后期,统治阶级上层发生了剧烈的党争。最初的斗争是由王安石派的变法和司马光派的反变法而引起的。延续到后来,两派政治力量你上我下,互相倾轧,大起大落。而一旦执政以后,本派内部又迅速分蘖化,争夺益甚。神宗的动摇,高后的专权,哲宗的无能,纵恿和支持了大官僚之间的争夺,因而,朝廷竟成了友欲熏心的官僚们操刀相向的战场。

1 分钟 · 55 字 · 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