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元代·卢挚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柳树萌芽,像飘浮着一层嫩绿色的轻烟。梨花似雪,参差地交杂在柳枝中间。柴门外狗儿在叫,茅屋顶上燕了呢喃。一对白发的农家老夫妻正围着老瓦盆饮酒用饭。桑林外,一位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头上斜插着花枝在荡秋千。她转眼注视多时,大概是赞叹我这个行路之人,坐在马上吟哦诗篇。 注释 ⑴寒食: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前二天)。新野:县名,今属河南省。 ⑵参差(cēncī):不整齐。 ⑶柴荆:柴门。用林木棍、荆条搭成的院门。 ⑷茅茨:茅屋的屋顶。这里指屋檐。 ⑸老瓦盆:指民间粗陋的酒器。杜甫诗《少年行》:“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 ⑹媪(ǎo):年老的妇人。 ⑺柘(zhè):桑树,常绿灌木,叶可喂蚕。 ⑻髻双鸦:即双丫形的发髻。 ⑼转眄(miàn)移时:转眼斜视多时。眄,斜视。 ⑽哦(é):低声吟咏。 鉴赏 鬓发已白的夫妇,活泼天真的孩子;似雪的梨花,朦胧的柳树;还有荆门上的犬吠,茅茨上的燕语,一幅天然的没有任何雕饰的美丽画卷:人与人和谐,物与物相融,各安其位,自然和谐。更有意思的是那桑柘树上荡着秋千的孩子,梳着发髻,插着花枝,闲适、快乐,却被我这路人吸引,她好奇的顾盼,眸子里的疑问,只因我在摇头晃脑地吟诗。江山一片秀,温暖在心头。这是作者眼中的美,不仅美在景,更是美在一片和谐的人间之情。作者用清丽的笔法、温和的色彩,表现出曲中人陶然忘机的情怀和一片生机盎然的农家生活情趣。 这支曲子所写景象喜人,表现出作者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浓烈的平民意识。此曲抒写作者于清明前的寒食节在新野道中看到的农村初春景象。开头三句是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接着是写农村老年人的悠闲生活。“桑拓"两句是写农村孩子们的快乐生活。最后三句是写作者看到这些迷人的景象后,感到无比的喜悦,情不自禁地"转眄移时”,在马上不住吟诗称颂。

1 分钟 · 19 字 · 卢挚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及注释1848 译文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 ①陂(bēi):池塘。 ②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寒漪(yī):水上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⑧归去:回去。 ⑨池塘:堤岸。 译文及注释二31202 译文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注释 ⑴陂(bēi):池塘。 ⑵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浸:淹没。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漪(yī),水波。 ⑶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⑷腔:曲调。信口:随口。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90-491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9-281 3、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257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鉴赏 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诗前两句写背景。首句"草满池塘"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借鉴谢灵运《登池上楼》名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满"字易"生"字,显出节令的不同。“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次句写远山落日。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况,与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见炼字之工。又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与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句情景非常相似。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 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他骑着牛儿,走向村庄,手中拿着支短笛,随意吹着。与上两句的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非常生动活泼。牧童骑着牛,不是规规矩矩地骑,而是横坐着;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于是,牧童调皮天真的神态,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为之耳目一新。 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在此之前,张舜民《村居》诗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句,与这首诗比,画面中少了个天真烂漫的牧童,代之以牛背的乌鸦,以显出村晚的萧瑟。同样的农村景色,因诗人的心情不同,摄取的画面便不同,一是充满情趣,一是惆怅落寞,因此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90-491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9-281 创作背景20294 从这首诗风格看,这首诗约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很可能为宋度宗年间)。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90-491

1 分钟 · 51 字 · 雷震

二月二十四日作

宋代·陆游 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 且祈麦熟得饱饭,敢说谷贱复伤农。 崖州万里窜酷吏,湖南几时起卧龙? 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棠梨花儿开了,社酒已酿得浓浓,四面的村子里,到处是鼓声冬冬。 只求麦子熟了,能吃上几顿饱饭,又怎敢议论,说谷价贱了会伤我田农! 如今酷吏曹泳被放逐到万里外的崖州去了,可湖南张浚什么时候才能被再度起用? 只愿有众多的忠臣贤士云集在朝廷,我这书生便是穷困而死,也胜过侯王升封! 注释 ⑴棠梨:蔷薇科,落叶乔木,春天开花,白色。社:此指社日,古代祭拜社神(土地神)的节日,分春秋两社。 ⑵敢说:岂敢说。谷贱伤农:指丰年米多,商人压低米价,农民们因此受到损失。 ⑶崖州:宋代辖境相当今广东崖县等地,治所在宁远(今崖县崖城镇)。窜:放逐。酷吏:指秦桧死党酷吏曹泳,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曹泳被免除户部侍即代理尚书兼知临安府的官职,贬逐到新州(今广东省新兴一带),二十六年正月,命移崖州编管。 ⑷湖南:宋代荆湖南路的简称,今属湖南。卧龙:本指三国时蜀相诸葛亮,这里借指宋杭金名将张浚。张浚因为主张杭战,屡遭秦桧排挤,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秦桧已死,张浚仍被贬在湖南的郴州。 ⑸廊庙:庙堂,指朝廷。 ⑹书生:陆游自指。侯封:封侯。 参考资料: 1、 张永鑫.陆游诗词选译:巴蜀书社,1990:1-2 2、 钱仲联.陆游全集校注: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14 创作背景31792 这首诗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春写于山阴家中,陆游时年三十二岁。陆游早年曾被秦桧所黜落,困居山阴。这首诗写在秦桧死后四个多月。此年春社日作者有感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1、 张永鑫.陆游诗词选译:巴蜀书社,1990:1-2 2、 张惠荣.陆游诗词选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2-3 赏析 这首诗和同期所写的《夜读兵书》等诗一样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开头两句生动地描写春社日农村的热闹景象。三四句突然转折,写农民只不过暂且祈求麦熟能吃饱饭,不能再说谷践伤农。这样写,含意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厚同情。接着,由此联想到该窜逐那些残害百姓的贪官污吏,同时希望朝廷尽快起用抗战志士张浚,使天下贤才能云集朝廷,让有才能的贤人来治理国家。结尾两句进一步表明诗人的强烈愿望:只要天下贤人都能云集朝廷,国家中兴有日,即使自己穷死山村亦胜于封侯。充分表现了诗人不计一己之穷通崇高的精神境界。 诗人用"棠梨花开"起兴,塑造了一幅春枕日的美好景像,继而又用"杜酒浓",“鼓冬冬"作更细致的描绘,反映容社日的欢乐、热闹。这种从视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表现的方法,是古代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 参考资料: 1、 张惠荣.陆游诗词选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2-3

1 分钟 · 37 字 · 陆游

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

五代·孙光宪 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一条小溪拐弯的地方,有一所周围围着槿树篱笆的茅舍。鸡鸣狗吠之声,时断时续,从草房的南边和北边传来。水边的茭白的叶子已经长大,茭白也可以采来做成美味的菜了。那荭草,叶呈红色,也已开放。门外池塘里荡漾着碧波。虽然,在茅舍外,看不见那忙于织布的农家妇女,但她那"轧轧鸣梭"的急促的织布声,却从房屋里传到外边来。 注释 ⑴槿(jǐn)篱:密植槿树作为篱笆。溪曲:小溪弯曲处。 ⑵菰(gū)叶: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我国南方浅水中。春天生新芽,嫩茎名茭白,可作蔬菜。秋天结实如米叶菰米,可煮食。 ⑶水葓(hóng):即荭草。生于路旁和水边湿地,喜阳、温暖和湿润,耐瘠薄,不择土壤,在湿地里野生。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茅草的房,槿木的篱,一条弯弯的小溪,鸡犬各踞南北在自由嬉戏。茭白摇着长长的绿叶,蕹菜开满了小花,门外的溪水,涨满了春的浓绿。听织机响处,轧轧声急。欢快的梭鸣穿透屋墙,唱着农家的田园曲。 注释 ⑴槿(jǐn)篱:密植槿树作为篱笆。槿,落叶灌木。溪曲:小溪弯曲处。 ⑵菰(gū)叶: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中国南方浅水中。春天生新芽,嫩茎名茭白,可作蔬菜。 ⑶水葓(hóng):即蕹菜,生于路旁和水边湿地,茎中空,亦称空心菜。 ⑷绿:一作"渌"。 ⑸听织:听织布声。 ⑹促:急促。 ⑺轧轧:象声词。 参考资料: 1、 钱国莲 等 .花间词全集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 :183 . 2、 房开江 崔黎民 .花间集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566-567 . 3、 陈如江 .花间词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180-181 . 鉴赏 孙光宪生长在五代的后唐和北宋初期。他很勤学,博通经史。这首《风流子》,在他的八十多首词中,是别具一格的。它描写了田园、村舍的风光,生活气息很浓。词中描绘的是一幅安详的水乡农家图,连鸡犬都在安详地来回觅食,犹如从容不迫的散步,但作者更看出这安详中不息的生机,在叶上,在花上,在门外流水,门里人家。那轧轧织布声却是他蓦然听到的,就从他驻足留恋的流水家传出。于是他知道,在这安详中忙碌,有急而"促"的劳作。 作品所展现的,是一幅水乡农村的风俗画。作者在艺术处理上的一个最大特色,是准确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水乡农村的环境、景物以及生活内容,用简练朴素的语言加以描绘。在一条小溪的拐弯处,一带的槿(音"仅",一种落叶灌木)篱掩映着几间茅屋。春天已经到来了,溪边浅水中,菰叶长,水葓(音"洪",一种水草)开,春波荡漾。这是一个安恬宁静的处所,作者又在这幅画面上配上了动态与音响:屋外鸡犬往来觅食,屋内纺车声响轧轧传出。词中虽然未曾出现人物,但我们已能感受到这农家忙碌的气氛了。全词取材选景的角度和处理都很得当。加之笔墨经济,色调简淡,动静协调,更具有浓郁的农家风味。 在孙光宪之前,文人词中写到农村的,只有刘禹锡的一首《竹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而在孙光宪之后,苏轼曾写有农村词《浣溪沙》五首,辛弃疾则更有数十首之多。农村词的创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孙光宪的这首农村词,与他前后绝大部分的农村词一样,都未曾能反映出那个时代农村的矛盾痛苦。但是,他毕竟以这首词填补了五代词中农村词的空白,与他的描写隋炀帝荒淫误国的《河传》、边塞征战的《酒泉子》等词一起,在题材内容上一定程度地突破了花间词的樊篱。 赏析 这首《风流子》,在孙光宪的八十多首词中,是别具一格的。它描写了田园、村舍的风光,生活气息很浓。词中描绘的是一幅安详的水乡农家图,连鸡犬都在安详地来回觅食,犹如从容不迫的散步,但作者更看出这安详中不息的生机,在叶上,在花上,在门外流水,门里人家。那轧轧织布声却是他蓦然听到的,就从他驻足留恋的流水家传出。于是他知道,在这安详中忙碌,有急而"促"的劳作。 这首词的艺术结构,可以分三个层次。开头的两句是第一个层次。村民居住的茅舍坐落在一条潺潺流水的清溪的弯曲处,周围栽着槿树,形成了严密的屏障。鸡犬之声,时断时续,从茅舍的南边和北边传来。作者用槿篱溪曲,装点了茅舍的优美环境。并捕捉了当时农村的特征——鸡犬之声,有着和平生活的气氛。 “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三句,是第二个层次,描绘了茅舍周围使人留恋的景色。这三句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景象:水边的茭白叶子,长得又嫩又大;水葓花争媚斗艳,满溪盛开;池塘里碧波荡漾,春意盎然。其中"涨"字用得极妙,它表明刚下过一场雨,积蓄了满满荡荡的一池春水。 “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这三句是最后一个层次,也是作者比较用心的构思。茅舍之外,尽管看不见那忙于织布的农家妇女的形象,可是"轧轧鸣梭"急促的织布声,却从房屋里传到了外边。“声促"的"促"字,用得恰到好处,它说明了织布的妇女,在辛勤地紧张地劳动着。 这首词的艺术构思是比较成功的,它紧紧地围绕着茅舍,展开了构思和布局。整首词严谨完整,质朴自然,色彩鲜明。真切地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农村图画。那茅舍所在秀丽的环境,农家妇女急促的织布声,形象鲜明。这是作者对田园、村舍风光的真实反映。假若作者只写一所孤零零的茅舍和村妇急促的织布声,不写那美丽的环境和鸡鸣狗吠之声,或只写其中的一两样景致,不言而喻,这也就不成为一幅完整的农村画图了。作者作为花间派词人,能够突破艳丽柔縻的词风的束缚,纯粹采用白描的手法,写出这样朴素明畅、轻快活泼、通俗易懂、别具一格的词作,应当说是非常可贵的。 在孙光宪之前,文人词中写到农村的,只有刘禹锡的一首《竹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而在孙光宪之后,苏轼曾写有农村词《浣溪沙》五首,辛弃疾则更有数十首之多。农村词的创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孙光宪的这首农村词,与他前后绝大部分的农村词一样,都未曾能反映出那个时代农村的矛盾痛苦。但是,他毕竟以这首词填补了五代词中农村词的空白,与他的描写隋炀帝荒淫误国的《河传》、边塞征战的《酒泉子》等词一起,在题材内容上一定程度地突破了花间词的樊篱。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57 .

1 分钟 · 64 字 · 孙光宪

寒食郊行书事

宋代·范成大 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 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 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 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 注释 ①寒食:从冬至节这天起,数一百零五天,就是寒食节。寒食节接近清明,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三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每逢这天,家家禁火,故名寒食。一说为了纪念介子推,但此风俗甚古,与介子推无关。 ②野店:村野之店,酒馆之类的。步:通"埠",水边泊船之处。 ③荒祠:荒废了的祠堂。苦竹:亦称伞柄竹,茎杆呈圆筒形,高可达四米,分节较疏,分布于长江流域各地。“野店"两句意为:垂杨飘拂的渡口处,隐约可见村野之店;荒祠的周围,苦竹丛生。 ④鹭:白鹭。芦箔:指插在河流中拦捕鱼蟹的苇栅。 ⑤啄:指啄食祭品。“鸟啄"句语出张籍诗:“寒食家家送纸钱,鸟鸢作窠衔上树。““鹭窥"两句的意思是:白鹭紧盯着放了芦箔的水上,乌鸦在随风飘舞的钱灰中不住啄食。 ⑥媪:老妇人。按《东京梦华录》卷六:“寒食、冬至之日亦如此。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 ⑦"媪引"“儿扶"两句描写的是当时寒食节的农家风俗。 ⑧深村:偏僻的山村。 简析4279 寒食节正值春和日暖的时刻,这首诗便描绘了郊行所见的节日风光,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农村风俗画。首两句以意象串起诗思,有类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次两句观察细致,动静结合,是为王国维所论之"无我"之境。全诗明白晓畅,淳朴敦厚。

1 分钟 · 16 字 · 范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