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牛

宋代·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 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注释 ①实千箱:极言生产的粮食多。实:充实,满。 箱:装粮的容器。一说同"厢",指官府的仓房。 ②复:又,再。伤:哀怜,同情。 ③但得:只要能让。 ④众生:大众百姓。 ⑤不辞:不推辞。 ⑥羸(léi)病:瘦弱有病。残阳:夕阳,即快要下山的太阳。此处既烘托凄凉气氛,又喻指作者晚年。 参考资料: 1、 李宪文,熊永年选编.读古诗练书法: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01 2、 匡扶选注.古诗词选读 下册: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02 赏析 诗首句言牛终生辛劳,硕果累累,不言牛"病",又字字含"病"意,年复一年,力耕千亩,获实千箱,必然气力衰竭,病由此生。次句言牛虽功绩至伟,却没有人对它同情哀怜,责问语气,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三四句以牛的口气作答,将牛人格化,揭示牛为百姓甘于自我牺牲的可贵品格。 此诗中的牛,亦是诗人自喻。李纲官至宰相,他为官清正,反对媾和,力主抗金,并亲自率兵收复失地,但为投降派奸佞排挤,为相七十天即"谪居武昌",次年又"移澧浦",内心极为愤抑不平。因此,作《病牛》诗以自慰、自白。 这首诗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立意高远,既是成功的咏物诗,更是杰出的言志诗,为后世传诵。 在中国诗歌史上,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吟咏鸱鸮的诗作之后,吟咏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的咏物诗可谓层出不穷。在浩如烟海的咏物诗中有不少格调颇高、艺术精湛、韵味无穷的佳作。李纲的这首《病牛》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我们不谈此诗所具有的高度概括力,也不说此诗质朴无华的语言美,只是想欣赏一下其"离形得似"、“托物言志"的艺术。司空图《诗品·形容》认为,诗人"形容”(指描摹客观事物)能不拘形似而求得神似,才是精于"形容"者:“离形得似,庶几斯人”。李纲正是精于"形容"者,其《病牛》诗达到了"离形得似",也即不拘于描写对象的外形外貌相似,而求得描写对象精神相似的境界。作者吟咏病牛,笔墨重点不在绘其形,而在传其神。 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写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通"厢",指粮仓),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我们只要能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便不难看出这一点。 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的。因而,此诗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动了,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等编著.宋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02 2、 陈君朴编译.汉英对照宋诗绝句二百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08 创作背景21598 建炎二年(公元1128),李纲为相七十日,罢相流放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四年后,太学生陈东等向朝廷上书请命,要求让李纲官复原职,事情失败,陈东也因此被杀,这时的李纲处境更加艰险。这首诗写于绍兴二年(公元1132),是他谪居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1、 毋永利编著.古诗观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09

1 分钟 · 43 字 · 李纲

池鹤二首

唐代·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 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 低回且向林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 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 译文及注释26575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 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短尾消失。 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 对风鸣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池塘中的这只鹤是鹤中稀有的品种,恐怕是传说中的辽东丁令威吧。 它高高的站在带雪的松枝上,用菱花的花瓣点缀自己的羽毛。 低空徘徊时会到笼子里栖宿,快速张开翅膀时终究要飞到辽阔的天空。 你若问它的故巢,它知道在哪里,只是留恋现在的主人还不能归去。

1 分钟 · 18 字 · 白居易

初秋行圃

宋代·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译文及注释1842 译文 (题目)初秋在园子里散步 夕阳看似无情,其实最有情, 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 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 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注释 圃:种植菜蔬、花草、瓜果的园子。行圃,即指在园子里散步。 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形容距离很近。 赏析2746 这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1 分钟 · 15 字 · 杨万里

鹅赠鹤

唐代·白居易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 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译文26646 鹤借助风力飞入青天自由翱翔,鹅却命运不济被迫和鸭子为伍。 我鹅长有雪白的脖颈、洁白的羽毛和红红的脚掌,哪一点比不上鹤? 简析17114 白居易感叹命运的不济,同样是禽类,鹤可以一飞冲天,鹅却只能与鸭群为伍,同样的才华,有人被接纳、被赏识,可以一展抱负,有人却被埋没,郁郁不得志。

1 分钟 · 8 字 · 白居易

获麟解

唐代·韩愈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注释 ①麟:麒麟(qí lín),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状如鹿,牛尾,狼额,马蹄,五彩腹。其性柔和,古人把它当作仁兽,作为吉祥的象征。 ②灵:灵异,神奇之物。《礼记》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③昭昭:明白。 ④《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周南·麟之趾》篇。 ⑤《春秋》:本为周代史书的通称,到孔子根据鲁史材料修成一部《春秋》时,这才变为专名,就是六经之一的《春秋经》,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记》所谓《春秋》,实指《左传》。《春秋》上有关于获麟的记载。其实在《荀子》、《大戴礼记》、《史记》、《汉书》等古籍中,都提及麟。 ⑥祥:祥瑞。 ⑦畜(xù):饲养。 ⑧恒有:常出现。 ⑨类:相似。 ⑩麋(mí):也叫"驼鹿"或"犴(hān)"。 ⑪然则:既然如此。 ⑫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⑬果:确实,果然。 参考资料: 1、 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 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4:465 2、 (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编.古文观止新注: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01:369 3、 (清)曾国藩编撰.曾氏杂抄 1:昆仑出版社,2002.08:178 赏析 《获麟解》中作者以麟设喻,说明了自己的为人及出仕的时机和意图,感慨卓有才识之士不为封建统治者所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一腔怨愤。 据《春秋》和《左传》所写: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钮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为象征仁人和吉祥的动物。麒麟历来被人们视作祥兽,而作者却另辟蹊径,认为其长相奇特,也可"谓之不详”。他认为麒麟之所以被视作吉祥的象征,是因为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它出现时没有圣人在位,那么就可以说它是不祥之物。 韩愈抓住"祥"与"不祥"、“知"与"不知"这两对对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过程中通过这两对词语的转换,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鸣,表现了自我的自怜自重而又自怨自艾的意绪。细咀此文,方能在含蓄与委婉的笔调中看到悲愤。作者意在说明如果没有圣人当道,即便出现了像麒麟一般罕见的杰出人才,恐怕也只能孤愤一世,自怨自艾。作者以麒麟自喻,说明了自己的品行和出仕的意图,感慨卓有才学之士不为封建的统治者所重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怨愤。 作者由"祥"说入"不祥”,并以"不祥"立论,强调麒麟作为灵兽具有的象征意义远大于本身,做足文章,反复辩论,乃有其寄托。作者抒发怀才不遇。不为圣主所知,才是文章的真意。文章短小,不满二百字,而抑扬开合,变化转折,似有长篇之势。 文章虽短,曲折甚多.层层转折,表意颇为含蓄委婉。几反几复之中。使论述的观点更为明确、深入。文章越短越曲折变化。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卢晋主编,.教你欣赏古文观止名篇: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5:102 2、 江龙.古文观止鉴赏辞典 学生双色版: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01:507 3、 (清)吴楚材,吴调侯著.古文观止: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05:189 4、 王宝华主编.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珍藏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01:8 创作背景20650 公元前481年,鲁人猎获一麒麟而不识之,孔子为此反袂试面,同年,辍笔停修《春秋》。唐元和七年(812年),麟复现东川。韩愈著文阐发己见。 参考资料: 1、 (清)曾国藩编撰.曾氏杂抄 1:昆仑出版社,2002.08:178

1 分钟 · 58 字 · 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