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曲

唐代·张籍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译文及注释4364 译文 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经成熟。 城南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来游的人喜欢向谁家投宿? 注释 ①锦江:在四川省,流经成都。 ②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③万里桥:桥名,在成都城南。 ④爱向:爱戴归向。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 鉴赏 这是张籍游成都时写的一首七绝,诗通过描写成都市郊的风物人情和市井繁华景况,表现了诗人对太平生活的向往。因为这诗不拘平仄,所以用标乐府体的"曲"字示之。 锦江,以江水清澄、濯锦鲜明而著称。它流经成都南郊,江南为郊野,江北为市区,江中有商船。地兼繁华、幽美之胜。诗的前两句展现诗人顺锦江西望时的美景。新雨初霁,在绿水烟波的背景下,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飘溢清香。那如画的景色十分诱人。这两句写眼前景,景中含情,韵味深长,如跳动的音符,悠扬的旋律,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上面写郊野景色,后两句则是由于"桥"和"酒家"的跳入眼帘,逗引起人们对市井繁华情况的想象。桥下水入岷江流至宜宾,与金沙江合为长江,东流直达南京,唐时商贾往来,船只很多。“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唐时酒家多留宿客人。读了这两句,使人由"万里桥"而想到远商近贾,商业兴盛,水陆繁忙;由"多酒家"想到游人往来,生意兴隆。最后说:游人呀,你究竟选择那一酒家留宿更称心如意呢?从这问人和自问的语气里,使人想到处处招待热情、家家朴实诚恳的风土人情和店店别具风味、各有诱人"闻香下马"的好酒。处处酒家好,反而不知留宿何处更好了。 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张籍此诗,句句含景,景景有情,特别是后二句,近似口语,却意味深远,读后感到精警而又自然。诗人既善于抓住富于特征的一般景物,又善于抓住思绪中最闪光的一瞬间——“游人爱向谁家宿?“这样就能使一篇之朴,养一句之神;一句之灵,回一篇之运。这就是张籍"看似寻常最奇崛"之风格所在,也是诗作具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创作背景34981 这是张籍游成都时写的一首七绝,诗通过描写成都市郊的风物人情和市井繁华景况,表现了诗人对太平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1 分钟 · 25 字 · 张籍

赤壁歌送别

唐代·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译文及注释5224 译文 两条英雄好汉在此处激烈战争,一决雌雄。顿时间,赤壁的江面上楼船遮天盖地。 漫天的烈火把云海都映烧得通红,那是周瑜用火攻把曹操击败。 你马上就要高飞远走,到那个世外桃源游山玩,你也会看到那场大战留下的残酷遗迹。 你要详细地把你看到的一切写信来告诉我,我想我肯定会被你的描述而壮怀激烈,万分感动。 注释 ⑴二龙:指曹操和周瑜。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 ⑵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看到了当时留下的大鲸演行争斗的遗迹。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注释 ⑴二龙:指争战之双方。此指曹操和孙权。雌雄:指输赢。 ⑵"赤壁"句: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周瑜用黄盖诈降计,“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⑶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望:一作"弄"。 ⑷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杜预注:“鲸鲵,人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4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9-310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鉴赏 从此诗题目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形式上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段落。使人惊异的是,李白在前半短短四句中,就成功地完成了咏史的任务。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赤壁之战,曹操用大量军队,深入东吴国土,一心要同周瑜"决"战,“争"雌雄。周瑜虽处于劣势,但能化不利为有利,以火攻取胜,曹操只落得全军溃败的下场。上述内容在这两句诗里艺术地得到表现。上句化用《周易》里"龙战于野"的典故。“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下句以突如其来之笔,直接写出了赤壁之战曹操水师以失败告终的结局。“楼船扫地空"五字颇见妙思。曹军楼船云集江面,构成庞大的水上阵地,自谓坚如金城。不料这阵"地"顷刻间就被横"扫"一"空”。诗人不说楼船在水上安营,而说在"地"上扎寨,这既是对曹操水师在吴地彻底完蛋的如实刻画,也是对他吞并东吴土地梦想落空的含蓄讽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前面诗人用"楼船扫地空"五字预示了战争的结局。这两句才把造成这结局的缘由具体说出。但"烈火"句绝不仅仅是对"楼船扫地空"的原因的说明,更重要的是对古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实写照。上句"张"“照"二字,极大地渲染了吴军的攻势。诗人把因果关系颠倒处理,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也显示了诗人对稳操胜券者的辉煌战果的深情赞许。赤壁之战的胜败,成因固然是吴方采用火攻法,但归根到底取决于两军统帅在战略战术上的水平。下句诗人以凝重之笔指出:善于决战决胜的周瑜,就是这样从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击破曹操几十万大军的。这句虽然加入了议论成分,但周瑜的儒将风度,却朴实自然地表现出来了。 后半的送别,是在咏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字数虽与前半相等,实则等于前半的附庸。“君去沧江望澄碧”,这位友人就要离他而去,望着清澄碧绿的江波,少不了要兴起南浦送别的感伤。但古战场上"二龙争战"的"馀迹"还在脑际留存。“鲸鲵唐突留馀迹。““鲸鲵”,是由《左传》上的典故引起的联想。“鲸鲵"是"大鱼名”,以喻那"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唐突"义同触犯。这里李白大约是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李白在送别的诗行中,并没有完全割裂咏史的情感线索。但诗人又立即回到现实中来,“一一书来报故人”,希望友人走后经常来信报告佳音。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业抱负的人物。所以诗人在结尾写道:“我欲因之壮心魄。“诗人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 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抱负,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壮年时代济世救民的思想感情。此诗把咏史与送别结合起来并特别突出前者,原因就在这里。 此诗韵脚"平仄相半”,在形式上与王勃《滕王阁诗》一类"初唐短歌"相似。但避用律体,变婉丽和平之调为慷慨雄壮之声,这又是与王勃异趣的。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创作背景20442 此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旅游江夏(今湖北武汉)时所作。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客游云梦,故相许圉师“妻以孙女”(《上安州裴长史书》),他此后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在湖北一带"蹉跎十年”(《送从侄专游庐山序》),曾因结识荆州长史韩朝宗而作散文《与韩荆州书》。这首《赤壁歌送别》当与这篇《与韩荆州书》作于同年或稍后。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1 分钟 · 51 字 · 李白

丁洲怀古

清代·王绪 特统精兵御上游,笳吹先遁惊若鸥。 扬州空把残旗耀,赢得舟中骂不休。 注释 ①丁洲:即丁家洲,在今安徽铜陵县北,背靠十里长山,面对大江,地势险要。 ②"特统"句:据乾隆《铜陵县志》和有关宋史,公元1275年(宋恭宗德祐元年)二月,元军大将伯颜率领水陆大军由池州顺江而下,直抵南宋江浙一带。南宋调集十余万人马,由太师贾似道统领抵抗。但宋将畏敌而战事不利,又兼贾似道退缩逃跑,于是元军乘机追杀,致使宋军伤亡惨重。贾似道:其父为官狡贪,后依其姐为理宗妃而鸡犬升天,生活腐败,政治上勾心斗角,权倾朝野。 ③笳:胡笳,这里指元军的号角。惊若鸥:形容畏敌的宋军。 ④"扬州"两句:指宋军败后,贾似道至扬州登岸,摇旗招集残兵,但江船里的士兵不听,尽皆咒骂。赢得:落得、剩得。 简析 该诗写诗人登上军事要地丁家洲追思往昔,刻写奸臣无能误国,抒发了山河家国的情怀。 诗歌说,当年太师贾似道统领十余万人马,抵抗南侵的元军,煞有介事,而人们似乎也天真地抱持以强烈的希望。然而,惊若沙鸥、畏敌如虎的宋军,一听到元军吹起的号角,即已溃不成军,一溃再溃,直到扬州登岸。可是事情并没有完,贾似道仍然故技重施,摇旗呐喊,招集残兵。此情此景,还有多少人相信贪生怕死的奸臣还能拯家救国的道理,但见江船里,士兵的咒骂声连成一片。到处弥漫着逃跑、退缩、内讧与败亡的气息。结果一次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却滑变成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于是诗歌讥刺与冷嘲的意味,便流溢而出。

1 分钟 · 11 字 · 王绪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9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07-308 创作背景2687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75-277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1-12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75-277 赏析二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县。山中多寺观。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诗。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这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另一首是写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一首则是写于作者二十六岁(726)离开蜀地时。如果说李白早期是为了访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将离蜀和离蜀后写的关于峨眉山月歌的诗,则主要是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这首诗人们很欣赏,但理解却有很大不同。 第一,是对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说法不一。明高棅《唐诗品汇》卷四十七引刘须溪谓此诗"含情凄婉”,而程千帆《古诗考索·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则云:“李白的构思是在以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所要随着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来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如果我们联系李白出川的动机来分析此诗,对以上两种理解的正误便不难做出判断。作者当时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犹大鹏将展其翅。此时没有什么"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与明月争胜之心。峨眉山月本来随着江水东流,作者乘轻舟顺流而下。所经之处有时可以看到山月,有时看不到,明月时隐时现,仿佛在紧紧追赶自己。看不到时,就像远远地将山月抛在身后。假如把上述刘须溪所谓"含情"的"情”,理解为作者与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悦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第二,是对"秋"字的不同理解。一种认为是指秋天,另一种认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圆形的时候”。揆度其意,当然以后一种说法较合理。不过可以肯定,李诗中的"半轮”,不会是指上弦月,因为峨眉山此时在作者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阴历月终的时候了。同时,将"秋"字解作"时候",可以在训诂方面找到根据,即"秋"字可训为"时期"、“日子”。 此外,“秋"字还训作飞动的样子,或腾跃的样子,如《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飞龙秋,游上天。“据此,将这句解作弯月飞挂峨眉山,似亦说得通。 第三,是对"三峡"的不同解说。一说这里的"三峡"是指鄂川交界的瞿唐峡、巫峡、西陵峡;一说指四川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所谓小三峡。要辨别哪一个更合理。不妨先考察一下李白的出川路线。作者看到峨眉山月的倒影映在平羌江里,说明是从峨眉山的方面启程的。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西北,至乐山县入岷江。第三句的"清溪"即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清溪"在乐山三峡的下游,作者夜间从这里出发。目标是"向三峡气显然不是指乐山县的三峡。否则不仅"向"字失去了着落,行人便成了走回头路。所以。此处的"三峡"必定是指著名的巴东三峡。这里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也是由乐山经渝州(今重庆一带)出川的必由之路。 第四,是对二联对句中"君"字的不同解说。有的说是指作者怀念的友人,或为其"送行之人”;沈德潜则云:“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唐诗别裁》)看来后一种说法更合情理。峨眉山是作者实际上的故乡,月是故乡圆。作者对峨眉山月的怀念。无疑也是对故乡的依恋。如果把"思君"解作"思友”,便嫌平直,倒不如看作以月拟人更有诗意。俞陛云认为:“以秋宵之残月,映青峭之峨眉。江上停桡,风景幽绝。无奈轻舟夜发,东下巴渝。回看斜月沉山,思君不见,好山隔面,等于良友分襟也。"(《诗境浅说续编》)所以"思君"不是单指对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种宽泛的乡情。以象征着故乡的山月为友,不是比指某一具体的友人更有深意吗? 古人论此诗,最称道它对地名的妙用。明人王世懋说:“谈艺者有谓七言律一句不可两入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故少,能拈出亦见精严。然我以为皆非妙悟也。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艺圃撷金》)王世贞称此诗是太白佳境,并说:“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艺苑卮言》)。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作者不仅擅用地名,不露痕迹,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对于绝句诗艺的娴熟,尤其是第三句,承转很见工夫。作者是从平羌江顺流而来,所以第三句的"夜发清溪"是实接,如果再是实转,由清溪直下渝州,则成了水上码头名称的罗列,便可能诗味索然,而"向三峡"却是在虚实之间,作为地名,“三峡"属实,但此时诗人尚未抵达。它又是在想像之中。由于第三句承转得妙,第四句便成了顺水之舟,并把一系列普通地名赋予浓郁的诗情画意。变成了诗中的佳境。全篇说来亦巧亦壮,不愧为古今绝唱。

1 分钟 · 47 字 · 李白

垓下怀古

唐代·栖一 缅想咸阳事可嗟,楚歌哀怨思无涯。 八千子弟归何处?万里鸿沟属汉家。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 拔山力尽乌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 注释 ①咸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二十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迁天下富豪十二万户于此,大造宫殿,定为都城。公元前206年,刘邦先于各路诸侯攻入咸阳,推翻秦王朝,随即回军灞上,约束军队,与民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同年,项羽入关,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率军在关中烧杀掳掠,于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因而尽失民心。楚歌:为古楚国(以今湖北省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的歌曲,详见本诗说明。 ②八千子弟: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与其叔项梁杀会稽郡守,集吴中子弟,得精兵八千,在吴地举兵响应。次年,即率八千子弟兵渡江西击秦军,所向披靡。后项羽败于垓下,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驾舟欲渡项羽。项羽拒绝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哉!“鸿沟:古运河名,故道在今河南省中部。汜水之战后,刘邦遣使往说项羽中分天下,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东为楚地,西为汉地。后世以鸿沟比喻难以逾越的界限。汉家:指刘邦所建立的西汉王朝。 ③弓断阵前:弓断意思是不能或不敢再射箭。《史记·项羽本纪》载: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则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蜷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弓断阵前即指此事。弓断亦作弓指,亦通。刘项对峙东西广武城时,相会于两城之间的广武涧畔。刘邦历数项羽的罪过。项羽发怒,伏弩射伤刘之胸部。刘邦怕动摇军心,不敢让人知道自己身受重伤,却故意摸着脚大叫道"虏中吾指。“弓指即指此事。日月:意为天下。龙蛇:比喻杰出的人物。又解作龙和蛇,指成功者与失败者。拔山:项羽《垓下歌》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句。 ④乌江: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江畔的乌江镇内有唐代所建项王庙,庙后有明代所建项羽衣冠冢。悠悠:遥远,长久。 简析12809 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系楚汉之争最后决战之处。史载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联合各路诸侯,统军三十万,兵分三路追击西楚霸王项羽,把项羽围困在咳下。刘邦并用张良计,命汉军夜时皆于四面唱起楚歌,楚兵闻之,军心涣散。项羽在楚歌声中亦不能寐,披衣饮酒帐中,缅怀往日称雄于世,至今穷途没落,顿生英雄末路的凄怆之情,遂对着爱妾虞姬和心爱的战马而慷慨悲歌,潸然泪下。天明后孤身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垓下怀古》综述了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由于刚愎自用、暴戾骄矜,政治上霸道不仁而丧失民心,终于帝业无成,自杀身死的史实。本诗格调深沉悲壮,充满感慨,充满激情,令人回肠荡气,一唱三叹。

1 分钟 · 12 字 · 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