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书怀

宋代·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注释 ⑴病起:病愈。 ⑵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支离:憔悴;衰疲。 ⑶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江干:江边;江岸。 ⑷忘忧:忘却忧虑。 ⑸阖(hé )棺:指死亡,诗中意指:盖棺定论。 ⑹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 ⑺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和銮(luán):同" 和鸾 “。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 ⑻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 ⑼挑灯:拨动灯火,点灯。亦指在灯下。 参考资料: 1、 李改之 游国恩.陆游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01-202 2、 山东文艺出版社编辑部.陆游诗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96-97 赏析 《病起书怀》载于《剑南诗稿》,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首联"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 颈联"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在这里诗人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过大民众脱离战火,安乐昌盛。 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马亚中.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1001-1003 2、 贺新辉.宋词名篇赏析.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102 创作背景21329  《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位卑"句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参考资料: 1、 张永鑫;刘桂秋.陆游诗词选译.北京:凤凰出版社,2011:39-40 “位卑未敢忘忧国"赏析1484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1 分钟 · 50 字 · 陆游

初食笋呈座中

唐代·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幼嫩的箨,香美的苞——新笋刚出竹林。拿到於陵市中议价——贵重胜似黄金。 京城附近竹林多得无数,怎忍剪断凌云的新笋一片心。 注释 ⑴嫩箨(tuò):鲜嫩的笋壳。箨,竹皮,笋壳。 香苞:藏于苞中之嫩笋。 ⑵於陵:汉县名,唐时为长山县,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南。《元和郡县志》卷十一《淄州》载:“淄州长山县,本汉於陵地”。於:一作"五"。 ⑶皇都:指京城长安。陆海:大片竹林。《汉书·地理志》:“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钟嵘《诗品》卷上:“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陆海"代指人有才。这句里的"陆海"本义当为竹林,暗喻人才众多。 ⑷凌云一寸心:谓嫩笋一寸,而有凌云之志。凌云:直上云霄,也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此双关语,以嫩笋喻少年。寸:一作"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12 赏析 “嫩箨香苞初出林”,诗人起笔便细细描绘了初生之笋的形态。这样壳嫩笋香的初生之笋,洋溢着勃勃的生机,只待春雨浇灌,即能昂扬九霄。“於陵论价贵如金”,很多人认为这句诗是诗人向座主的器重表示感谢。嫩笋要论价,是因为初生之笋鲜嫩可口,所以食者众多,求者亦夥,因而在於陵这里的价格和黄金一样贵重。“於陵"当属泛指,代称各地。诗人在这一句里已经点出一丝悲的意味。嫩笋正出林呢,怎么就要论价了,而且价值甚昂?但语气终还是压抑的,平缓的,冷静的,客观的。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诗的三、四两句接着将这种悲哀之情渲染开去,推至顶峰才喷发而出。“凌云一寸心”,谓嫩笋一寸,而有凌云之志。这里是一个双关语,喻人年少而有壮志。这两句回答了对嫩笋"於陵论价"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竹林茂盛,所以可以食笋,忍心"剪"去它凌云之心。卒章而诗人的一片哀怜之情也显露出来。诗人痛惜嫩笋被食,喻人壮志未酬,这是一种悲哀;而联系到诗人于大和六年(832年)赴京应举不第,那么就还有另外一层意味了,就是或许是因为皇都长安里"人才"太多,所以他才下第的。可是"剪"去的是一寸凌云之心。一个"忍"字用得十分出色。忍者,忍心,实际上联系到"凌云一寸心"看,作者表达的却是"何忍"之意。意谓不要夭折嫩笋的凌云之志啊。悲己之不遇,痛上主之不识己,一片哀怨之情弥漫其间。 全诗以嫩笋比喻自己,嫩笋一寸而有凌云之志,诗人同样如此,年少而胸怀大志。可悲哀的现实却是嫩笋被食,凌云之志也夭折在初出林的时候。而诗人也一样壮志未酬,空有"嫩箨香苞"美质,却没有了昂扬九霄的机会。既哀且怨之情充溢全诗。 全诗艺术风格哀怨缠绵,而深情难已,已经初步显示出李商隐诗歌"深情绵邈”(刘熙载《艺概》)的艺术特色。 这样哀怨的诗歌若出自一个中年或暮年人之手,当属平常,可是创作它的却是二十岁左右的李商隐。这正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黄金时段,可诗人看见鲜嫩的笋时不由而生 “忍剪凌云一寸心"的悲慨,诗也写得哀怨缠绵。这就是很让人诧异的事。事实上,“忍剪凌云一寸心"的悲慨里包蕴着诗人半生的际遇和一种 “先期零落"的忧愁意识。首先,家世孤苦,“沦贱艰虞多” (《安平公诗》),其高祖以来家境已衰落,祖辈几代历官均不过县令。父祖辈又一再年寿不永,不到十岁时,父亲去世。他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在《祭裴氏姊文》就写道:“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这是他清贫生活的生动写照。此外,他生活的晚唐时代动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斗争,农民起义不断,而社会又讲究勋阀门第观念,而诗人自己"内无强劲,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也使他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使得诗人自小便表现出一种悲观的情绪。十六岁时写的《无题·八岁偷照镜》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该诗似写一伤怀的女子,而句句实写自己。“八岁偷照镜”,著一"偷"字,写出了其早熟,“长眉已能画”,写其早识。 “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上崔华州书》),“十六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樊南)甲集序》),也是如此;接着十岁能做裙,十二岁弹筝,表明这个女子的慧心兰质,可接着却是十四未嫁,“十五泣春风"了,转向一层悲哀的境地。美质未遇良主,唯有相泣春风了。这种忧愁,王蒙先生称之为"先期愁人”、“先期悲叹"的"夭折意识”,可谓切中肯綮。李商隐这种"先期零落"的忧愁意识伴随了他一生的诗歌创作。譬如:“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看见早梅,也生悲慨:“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而当林花开放,正当其盛时,却又发出"重吟细把真无奈,已落犹开未放愁”(《即日》)的感叹;看见"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的垂柳他又会觉察到"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赠柳》)的幻灭感。就算是茂盛青翠的高树,他也会感到"一树碧无情”(《蝉》)。总的说来,李商隐一生困顿,郁郁不得志,加之他的多愁善感,在诗歌创作上,总是要表现出那么一丝忧虑,或出之以典故,或结之以意象,来取得"深情绵邈"的审美感受。而把握他这种"先期零落"的忧愁意识,也是欣赏李商隐这首《初食笋呈座中》乃至他全部诗歌的钥匙。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12 创作背景27864 《初食笋呈座中》是李商隐的早期作品,当作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李商隐大和七年(833年)到京师应试落第,遂东游郑州、华州一带。华州刺史崔戎送他到南山读书。次年三月,崔戎调任兖海(今山东兖州西)观察使,作者随至兖州幕中,掌管章奏之事。此诗当是此时之作。刘学锴、余恕诚的《李商隐诗歌集解》认为此诗也许是他"少年时代客游洛下等地时,于某显宦席上所赋……自比’嫩箨香苞’,亦弱冠少年口吻”。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12

1 分钟 · 37 字 · 李商隐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宋代·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的一年来临,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我不是不喜欢春天,而是那种生活早已成为的遥远回忆,往日为了花期而常把春天虽怨恨。 今年春未到时我就开始探询花期,但花期短暂,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应可定,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这一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 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戊申:即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元日:正月初一。 ⑶椒盘:盛有椒的盘子。《尔雅翼》:“后世率以正月一日以盘进椒,号椒盘。“彩胜:即旛胜。《续汉礼仪志》:“立春之日,立青旛于门外。” ⑷整整:人名,是辛弃疾所宠爱的一位吹笛婢,词中以之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韶华:青春年华。 ⑸借问:询问(花期)。 ⑹花期:花开的日期。暗指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⑺无凭准:靠不住。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38 2、 朱德才.辛弃疾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99-100 3、 王廷梯.辛弃疾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94 4、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51-1553 赏析 这首词作于公元1188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正月初一这一天,刚好是立春。自然界的节候推移,触发了他满腔的忧国之情。这一年辛弃疾已四十九岁,屈指一算,他渡江归宋已经整整二十七个年头了。二十七年来,辛弃疾无时不盼望恢复大业成功,可是无情的现实却使他一次又次地失望了。于是,他在春节的宴席上挥毫写下这首小词,借春天花期没定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与人生的忧虑。这也是辛词善于以比兴之体寄托政治感慨的一个特点。 这首词的开篇通过节日里众人热闹而自己索然无味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说的是当时民间春节风俗。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 这里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欢乐,来反衬自己"忧愁风雨"的老年怀抱。接下来两句:“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笔锋一转,说明自己并非不喜欢春天,不热爱生活,而是痛感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自己早已成为"往日"的遥远回忆。并且,其不爱春天热闹的原因还有更深的意义。 在过去的岁月里,作者岁岁苦盼春来花开,可年复一年,春天虽来了,“花"的开落却无凭准,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没有春天一来就高兴的旧态了。显然这里一个"恨"字,已不是简单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接下来,作者从一个"恨"字出发,着重写了自己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恨之情。这种恨,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作者急切盼望春来,盼望"花"开,还在隆冬就探询"花期”;但花期总是短暂的,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这一年是元日立春,花期似乎可定,从他平时言行读者不难了解,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这一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 作者在这里写的虽是自然界的变化,实际上是在曲折地表达了对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怀疑、又担忧,最终还是热切盼望的矛盾复杂心情。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缠绵反复、坚凝执着的心理呢?就是因为他心中有抗金复国这一项大事业!所谓"花期”,即是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在正月初一这样的节日,人们忙着庆贺这个双喜的日子。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天真烂漫,兴高采烈,欢呼新春的到来。但是,这样的节日场景,对于长期削职闲居,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别有一番滋味,眼看着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却怎么也乐不起来。 就在他写此词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死了,这对于恢复大业也许是一个转机。如果宋孝宗此后善作决断,改变偏安路线,则抗金的"春天"必将到来。可是锐气已衰的孝宗此时已无心于事业,赵构刚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赵惇"参决国事”,准备效法他老子传位于太子,自己当太上皇享清福了。 由此看来,“花期"仍无定准,“风雨"也难预料。上饶离临安不远,作者想必已听到这一消息。而他在词中所感叹的"花期"无定、“风雨"难料,也是由此而发。通篇此词,作者比兴结合,含而不露,十分自然地表达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个人遭遇的愁苦复杂的心情。 当时,辛弃疾被劾离官闲居已五年余。是年奏邸忽腾报辛因病挂冠,此迟到的风雨具见京城大老们的荒唐和对稼轩的忌恨。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1-1552页 创作背景26728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正月初一,也是立春之日。辛家的少男少女们欢乐异常,喜度春节。但辛弃疾虽罢职闲退,却须臾不忘国事,为收复失地、祖国统一大业忧心如焚,因而此词写了他当时的一种感受。

1 分钟 · 41 字 · 辛弃疾

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

宋代·朱熹 纳湖 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想像南湖水,秋来几许深。 东渚 小山幽桂丛,岁暮霭佳色。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 咏归桥 绿涨平湖水,朱栏跨小桥。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 船斋 考盘虽在陆,滉漾水云深。正尔沧洲趣,难忘魏阙心。 丽泽堂 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 兰涧 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祗自知。 书楼 君家一编书,不自圯上得。石室寄林端,时来玩幽赜。 山斋 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椽足。 蒙轩 先生湖海姿,蒙养今自閟。铭坐仰先贤,点画存彖系。 石 疏此竹下渠,漱彼涧中石。暮馆绕寒声,秋空动澄碧。 卷云亭 西山云气深,徙倚一舒 。浩荡忽搴开,为君展遐眺。 柳堤 渚华初出水,堤树亦成行。吟罢天津句, 风拂面凉。 月榭 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平。与君凌倒景,上下极空明。 濯清 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 西屿 朝吟东渚风,夕弄西屿月。人境谅非遥,湖山自幽绝。 淙琤谷 湖光湛不流,嵌窦亦潜注。倚杖忽琮琤,竹深无觅处。 听雨舫 彩舟停画桨,容与得欹眠。梦破蓬窗雨,寒声动一川。 梅堤 仙人冰雪姿,贞秀绝伦拟。驿使讵知闻,寻香问烟水。 采菱舟 湖平秋水碧,桂棹木兰舟。一曲菱歌晚,惊飞欲下鸥。 南阜 高丘复层观,何日去登临?一目长空尽,寒江列暮岑。 注释 ①小山:即淮南小山。 ②霭:笼罩。唐陈标《秦王卷衣》:“秦王宫阙霭春烟,珠树琼枝近碧天。” ③光风:雨止日出时的和风。《楚辞·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此。” ④杜:杜若,香草名。《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猗猗:美盛貌。《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⑤欹眠:斜倚或斜靠着睡觉。欹,通"倚”。 ⑥桂棹:用桂木制成的桨。木兰舟:用木兰树造的舟。二者皆美称。南朝梁任窻《述异记》卷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鲁般即鲁班。 评析3656 张栻,又名乐斋,字敬夫,号南轩,谥号宣,闲居长沙时,尝于城南结屋读书,撮其二十景一一名之。又作《城南杂咏二十首》及实景图,寄与朱熹。此诗即朱熹逐题依韵和之,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全诗抒写景物,讴歌出尘脱俗的隐居生活,崇尚古人的高洁志向,并暗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意。语言晓畅清新,在意境上空灵超脱、闲暇萧散。何乔新《跋晦庵真迹》评此诗云:“其词浑厚和平,有盛唐风致,其字如孤松老柏,晋宋间以书名家未易及也。"《庚子销夏记》卷一《朱元晦城南二十咏墨迹》:“朱夫子和敬夫先生《城南二十咏》,字法俊逸,大有晋人风度,而诗之清远,亦非宋人所能及。”

1 分钟 · 52 字 · 朱熹

蓟中作

唐代·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打马驱驰越过沙漠,长途跋涉来到边疆。 边城一带如此萧条,日光惨淡白云昏黄。 身临沙场争战之处,常为胡虏的反复侵扰而忧伤。 胸中不是没有安边良策,无奈将帅己得封赏无心边防。 才如孙吴却无处施展呀,只好归来闭门独自惆帐。 注释 ⑴蓟(jì)中:指蓟城,今河北大兴西南。 ⑵垣(yuán):城上矮墙。 ⑶萧条:冷落。 ⑷翻:同"反",反叛。 ⑸安边书:安边的策略。 ⑹诸将:指安禄山等人。 ⑺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吴起,战国时卫人,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亦有兵法行世。 参考资料: 1、 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第220页 2、 朱德才,杨燕主编,唐宋诗词 上册,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10,第206页 鉴赏 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高适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春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诗。 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三、四句,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映入眼帘的,是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是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可见天宝时期东北边境的"边患”,主要是安禄山进行不义战争造成的。尽管当时安禄山手握三镇雄兵,是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的显赫人物,而高适"栖迟一尉”,人微言轻,对此倒行逆施却已难捺愤怒,因此感情的激流勇掀波澜,以一强烈的反诘:“岂无安边书?“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 史言高适"喜言王霸大略”,“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旧唐书·高适传》)对给国家、人民带来苦难的不义战争,高适坚决反对。但现实却是贤者沉沦,奸邪得志。“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多少深沉的愤慨!这一起一伏之中,诗人的感情又由激越转向沉痛。这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见《后汉书·陈寔传》)。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不过,第二句的"闭门"之说,是对现实极为不满的反语,其实高适对现实是十分关注的,对政治是极为热衷的。正如钟惺所评:” 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归咎于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成恩’,归咎于臣。”"‘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为边事之戒。"(《唐诗归》卷十二)。 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徐献忠《唐诗品》)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198-200页 创作背景29071 《文苑英华》与敦煌唐写本残卷《唐人选谢诗》中此诗皆题作《送兵还作》,可知此诗是高适在天宝十年(751)冬天送兵后,于次年春天南返封丘时所作。 参考资料: 1、 丁敏翔,白雪,李倩编著,唐诗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第247页

1 分钟 · 44 字 · 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