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亡道中五首

唐代·李白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田横曾经逃亡到海岛上,苏武曾被放逐到荒无人烟的北边。 如今关塞重重,交通又被战火阻断,真不知哪一年才能返回自己的家园。 辞官而归的崔亭伯如今在什么地方?反正李陵投降自奴匈奴是死在了他乡。 海水也和我一样的满面愁容,看那中原之人已换上了胡装。 我本来也有鲁仲连谈笑间退敌的良策,无奈所交往的权贵疏远了我。 但我心里仍保留一只退敌的箭,总有一天把鲁仲连助齐攻燕的战书发射出去。 中原的沦陷,函谷关已成了玉门关;收复无望,不知何年何月我还能从那里进入长安。 洛水已经变成了易水,嵩山也已被视作了燕山。 人们的面容都带着塞外的风沙,中原人也操着羌胡的语调。 现在有的只是申包胥的终日痛苦,哭得两鬓斑白也是枉然。 湘水淼淼一望无际,青青的声芦叶在整齐地生长。 我的思乡之情归到哪里?就在那大江之西、日落的地方。 这遥远的行程已不知该奔向何处,也只好先歇马在这嫩绿的草地旁。 更不能让人忍受的是那杜鹃鸟的叫声,声声凄苦断人心肠。 注释 ⑴奔亡:逃亡。题下原注:“淮东。” ⑵"苏武"句:苏武,字子卿,西汉时人.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北海牧羊十九年始归。此句以天山借指匈奴所居之地,不是实指。《唐书·地理志》:伊州伊吾县,在大碛外,南去玉门关八百里,东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里,有折罗漫山,亦曰天山。《苏武诗》:“食雪天山近,思归海路长。“盖以天山为匈奴地耳,其实苏武啮雪及牧羊之处,不在天山也。 ⑶田横:战国齐田氏之后。秦末,与其兄田愉起兵复齐刘邓火项羽称帝以后,田横率部下五百人逃往海岛。后田横羞为汉臣,自杀岛中,五百人也自尽。《史记·田澹列传》: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田横惧诛,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韦昭曰:海中山曰岛。《正义》曰:按海州东海县有岛山,去岸八十里。 ⑷亭伯:即崔骃,其字亭伯,东汉时人。曾任车骑将窦宪主簿,后让他出任长岑县令,自以为远去,不得意,于是辞官而归故里。《后汉书》:崔骃,字亭伯,为窦宪主簿,出为长岑长,自以远去,不得意,遂不之官而归。 ⑸李陵:字少卿,与苏武同时代人。汉武帝时为骑都尉,率兵出击匈奴,被困投降,汉朝族灭其家,李陵病死匈奴。《汉书》:李陵败降匈奴,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至,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皆侍坐。后陵、律持牛酒劳汉使,博饮,两人皆胡服椎结。 ⑹短服:此指胡服。《梦溪笔谈》:窄袖短衣,长靿靴,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靴,便于涉草。 ⑺"谈笑"句:言鲁仲连却秦军事。左思《咏史八首》:“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⑻七贵:泛指把持朝政的贵族。潘岳《西征赋》:“窥七贵于汉廷。“李善注:“七姓谓吕、霍、上官、赵、丁、傅、王也。” ⑼"仍留"二句:用鲁仲连助田单攻聊城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齐田单攻聊城岁馀,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於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⑽"函谷"两句:用汉朝班超故事,说明中原已被安史叛军占领,关内的函谷反成了边塞。《后汉书·班超传》: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帝乃征超还。章怀太子注:玉门关,属敦煌郡,今沙州也。去长安三千六百里,关在敦煌县西北。函谷,关名,战国时秦置,故址在今河南灵宝东北。玉关,即玉门关,汉武帝置,故址在今甘肃西北小方盘城。 ⑾洛川:洛水,即今河南黄河支流洛河。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发源于易县,南入拒马河。《通志·地理略》:洛水,出商州上洛县,经虢州、河南入河。《史记正义》:易水出易州易县,东流过幽州归义县,东与滹沱河合。 ⑿嵩岳:即嵩山。燕山:燕山山脉,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口到山海关,东西走向。《通志·地理略》:中岳嵩山,在河南告成县。《隋书》:渔阳郡无终县有燕山。《太平御览》:《隋图经》云,燕山,在易县东南七十里。 ⒀申包:指申包胥。《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吴兵人侵楚国,申包晋代表楚国到秦国请求援兵。秦国不出兵,申包胥立在宫廷墙边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国于是出兵援楚。《左传》:吴入郢,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秦伯使辞焉,曰:“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⒁淼淼:水大貌。《广韵》:“淼,大水也。” ⒂子规:即杜鹃鸟,鸣声哀苦,好像在叫"不如归去”,使客居他乡之人心生凄恻。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5-808 创作背景26577 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军事上毫无准备,当叛乱的战鼓震动大明宫的时候,他才匆忙布置防御。一时间大唐王朝狼烟四起,战火弥漫,百姓逃亡,生灵涂炭。至德元载(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于是李白携妻子宗氏南奔,往来于宣城、当涂之间,此五首诗为其奔亡道中所作,记录了人们在战争中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哀痛及自身的处境。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05-808 鉴赏 第一首诗用的是苏武和田横的故事。苏武是汉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使者,被匈奴扣留。在匈奴期间受尽折磨,但坚贞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于是匈奴就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田横是齐国君主田氏族人,与从兄田儋、兄田荣一起反秦。后来,韩信破齐,田横自立为齐王,归附彭越。彭越归汉后,田横就率领其宾客和部属伍佰人逃至海岛。后来刘邦先许以封侯安抚田横,未成,就威逼田横归汉。田横从大局出发,同意去洛阳议事,至洛阳附近三十里处自刎,以头献刘邦,刘邦以王礼葬田横。苏武后来归汉了,而李白什么时候能够回归长安呢?这是诗人所困惑的。当时,唐朝的守城将士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李白像当年被困匈奴的苏武、被困海岛的田横一样,也被困在沦陷区内。他与妻子不得不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他奔走的方向与众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诗人以苏武、田横自况,表现其不屈的气节。 第二首诗这里化用了崔骃(字亭伯)和李陵的故事。崔骃为幽州从事时,谏刺史不要与燕刺王通,后来刺王失败了,崔骃被提拔为侍御史。后来窦太后临朝,他与窦宪不合,被窦宪排挤,让他"出为长岑长”,他认为太远了,就不去就任。这就是李白所说的"亭伯去安在”。李陵是汉将,与匈奴战,失败了,投降匈奴。李白写这两个人的故事,反映了李白内心的复杂性。亭伯是逃避的,李陵是投降的。李白是想逃避呢,还是想投降?只能留给人们去思考。李白这次奔走的目的地是长安。虽然自己所面临的情势万分危急,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到达长安,觐见玄宗,献上自己的灭敌大计。但是,还没等李白到达长安,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急剧的转变。李白在路上也不得不换上胡衣,这正说明了当时形势的严峻。 第三首诗用的是鲁仲连的故事。鲁仲连,亦称鲁连,战国时名士,多谋略,善言辩。赵孝王九年(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20余年后,燕将攻占并据守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都一一推辞,退而隐居。李白将自己比作鲁仲连,认为自己尚有救国良策,希望能够为玄宗所用。鲁仲连能够成就功业而隐居,而李白呢?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谋略不能被采用而心中忿忿。 第四首诗用的是申包胥的典故。从这首诗来看,李白的立足点在函谷关内(西)。诗的意思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都被安史乱军占领,所以洛阳之水、嵩山如同边疆的易水、燕山。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劝说玄宗抗击叛军,可是此时函谷关以东尽为敌军所得,形势万分危急。李白不得不从华山经商洛大道转道江南,又经溧阳、杭州、金陵,隐居庐山屏风叠,静观形势的变化。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之所以跟从永王,是因为想效法申包胥恸哭乞师,以救国家之难。 第五首诗主要抒发诗人在奔亡途中的迷茫情绪。前半部分重在描写途中所见的景物,其景语都是情语。茫茫湖水、青青芦叶都可以看作是诗人愁绪的反映。夕阳就要落入大江对岸的西边了,而诗人的归心还不知在何处,其愁绪不言自明。后半部分进一步抒发愁情。歇马在春草迷离的路边,可见在战乱中不知往哪儿走,诗人心中非常迷茫。而在这个时候又听到了子规鸟的连声啼叫,在几近亡国的危局中又听到这样凄惨的叫声,真有点雪上加霜的感觉,无疑更是加深了诗人的愁情。 这五首诗是后人研究"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李白行踪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在这些诗中,李白先后引用涉及苏武、田横、崔骃、李陵、鲁仲连等很多历史人物的典故,诉说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战争场景,表达了自己遭逢国家变乱之时的思想情感。

1 分钟 · 64 字 · 李白

悼亡三首

宋代·梅尧臣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们成为结发夫妻,到如今一共有十七年。 互相厮守还嫌不够,何况现在是永远失去! 我鬓发已多见斑白,这肉身还能坚持多久? 与你同穴为期不远,未死时还是涕泪涟涟。 每次出门如同梦游,逢人只能勉强应付。 归来时孤寂之感更厉害,又能向谁诉说? 长夜难眠,耳听窗中飞孤萤天空雁叫声。 世间没有比这更痛苦的,精神从此销磨。 人生寿命不齐本属自然,哪里还敢质问苍天? 见过无数人间女子,没有谁比我妻美丽贤惠。 如此让愚者寿贤者夭,为什么贤者不能延年? 不忍心我这连城宝,就这样沉埋在九泉之下! 注释 ⑴十七年:梅尧臣与其夫人谢氏于天圣六年(1028)结婚,至庆历四年(1044)妻子去世,一共十七年。 ⑵长捐:这里指永远失去。捐,抛弃,舍弃,丢弃。 ⑶鬓(bìn):本指耳边的头发,这里代指头发。 ⑷宁:难道。 ⑸同穴:同葬 ⑹涟涟(lián):泪流不止的样子 ⑺身如梦:指精神恍惚,神志不清的状态 ⑻强意:指勉强与人寒暄周旋之意。 ⑼谁河:谁人,哪个。 ⑽孤萤:数量少的萤虫。 ⑾宵:夜晚。 ⑿精爽:指精神。 ⒀销磨:同"消磨",逐渐消退。 ⒁譬(pì):假如。修短:寿命的长短。 ⒂假:挪借。 ⒃连城宝:价值连城的宝物,指爱妻谢氏。 参考资料: 1、 吴孟复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8-89 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410、895 3、 胡光舟,周满江.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 4. 南宁市: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07:559-560 4、 陶广雪 卢瑞彬.平淡中的深邃——论梅尧臣的悼亡诗.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创作背景29453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梅尧臣与妻子谢氏乘船返汴京,七月七日至高邮三沟,谢氏死于舟中。这三首诗是梅尧臣悼念亡妻谢氏之作,写于同年。 参考资料: 1、 吴孟复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8-89 2、 陶广雪 卢瑞彬.平淡中的深邃——论梅尧臣的悼亡诗.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赏析 第一首是总写。“结发"两句以总叙起,着重在"十七年”。“十七年"而"相看犹不足”,便见爱之深、情之挚。“相看不足"之时,忽然中路"长捐”,诗人十分悲痛。语愈平淡,情愈真切。 元稹《遣悲怀三首》诗中说"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梅尧臣也写谢氏身后的个人心情:由自己"鬓已多白"料想到"身宁久全",逆计"同穴"之期当在不远,可强作宽解;然而在"未死"之前,则一息苟存,即有"泪涟涟"而不能自止。几番转折,愈转而愈深。...

1 分钟 · 75 字 · 梅尧臣

杜鹃行

唐代·杜甫 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 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 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 业工窜伏深树里,四月五月偏号呼。 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 尔岂摧残始发愤,羞带羽翮伤形愚。 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覆何所无。 万事反覆何所无,岂忆当殿群臣趋。 创作背景26125 黄鹤认为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他说:“李辅国劫迁上皇,乃上元元年七月事。此诗借物伤感,当属上元二年作。观其诗意,乃感明皇失位而作。” 参考资料: 1、 仇兆鳌:《杜诗详注 2、 #8203;》,中华书局,1979年10月重印 鉴赏 仇兆鳌 《杜诗详注》:《杜鹃行》,伤旧主之孤危也,起含寓意。蜀天子,化杜鹃,怜之也。寄子代哺,蜀帝之分犹存焉。 中间八句悯杜鹃形声之哀惨。君臣旧礼,承哺雏。伏树号呼,自伤孤立也。哀声流血,承号呼。含愤包羞,备言失所也。《杜臆》:伤形愚,哀其有情而不能自达。 末四句致感慨悲痛之意。当殿群趋,遥应蜀天子。 此诗分三段。中间八句,首尾各四句。朱鹤龄注:鲍照《行路难》:“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国门。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蹲蹲。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惟悴似人髠。飞走树间逐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此诗意所本也。 洪迈《随笔》云:明皇为辅国劫迁西内,肃宗不复定省,子美作《杜鹃行》以伤之。 黄鹤曰:上元元年七月,李辅国迁上皇,高力士及旧宫人皆不得留,寻置如仙媛于归州,出玉真公主居玉真观。上皇不怿,成疾。诗曰:“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羇孤。“盖谓此也。 卢元昌曰:蜀天子,虽指望帝,实言明皇幸蜀也。禅位以后,身等寄巢矣。劫迁之时,辅国执鞚,将士拜呼,虽存君臣旧礼,而如仙、玉真一时并斥,满眼骨肉俱散矣。移居西内,父子睽离,羇孤深树也。罢元礼,流力士,彻卫兵,此摧残羽翮也。上皇不茹荤,致辟谷成疾,即哀痛发愤也。当殿群趋,至此不复可见矣。此诗托讽显然。鹤注援事证诗,确乎有据。张綖疑"羞带羽翮伤形愚"句,谓非所以喻君父,亦太泥矣。盖托物寓言,正在隐跃离合间,所谓言之者无罪也。 或疑劫迁西内,宫禁秘密,子美远游西蜀,何从遽知之?曰:蜀有节镇,国家大事,岂有不知者。故曰朝廷问府主。其以杜鹃比君,本缘望帝而寓言,非擅喻禽鸟也。 参考资料: 1、 仇兆鳌:《杜诗详注 2、 #8203;》.中华书局,1979年10月重印

1 分钟 · 31 字 · 杜甫

忆秦娥·烧灯节

宋代·刘辰翁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邓剡在上元节客散后怀念起往事,作一首《忆秦娥》词赠予我,我读过之后顿感凄凉,便按照原韵和了一首,不禁觉得非常悲痛。 过去每逢元宵,成千上万的朝京士女,拥进城里观灯闹元宵。如今皇上太后都被掳到北方去了,京城已不复存在,进京朝拜的路上,行人断绝,有的只是满天风雪。 刚才还是盛极一时,文恬武嬉,载歌载舞,极尽奢靡,转眼便成凄凉瓦砾焦土。唯有当年的明月,仍然永恒地照着人间,照着流泪的蜡烛,照着大家已经花白的头发。 注释 忆秦娥:词牌名。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 中斋:即邓剡,号中斋。词人之友。 上元: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称元宵节。 见属(zhǔ):赠送。 烧灯:燃灯。正月十五夜各处挂出花灯。 朝京:通往京城的路。 梅发(fà):指花白的头发。 参考资料: 1、 刘尊明 朱崇才.宋词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35 创作背景39766 这是刘辰翁于宋亡之后写的一首小令。小序中所说的"中斋",乃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幕僚邓剡之号,“宋亡,以义行者”(《历代诗余》引《遂昌杂录》)。当时,邓剡于上元节聚客叙旧,客散之后写了一首《忆秦娥》赠给刘辰翁,刘辰翁就写了这首步韵的和作。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113-2114 赏析 这首词从上元节临安道上行人稀少,引发了他的亡国之恨,词情凄苦,表现了一个士大夫对故国的忠贞。 上片触景生情,写上元节凄凉景象。南宋都城临安,上元节多繁华热闹,《梦梁录》曾有这样的记载:“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公子王孙,王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尤未已。“这样的通宵欢乐,词人是记忆犹新的,就引起了与当今的对比。如今的上元节风雪交加,遮天盖地,故都内外,一片苍凉。词人起笔,就以故都烧灯节极度的繁华欢乐与现实中的风雪酷寒、无限凄凉进行强烈的对比,烘托出严酷冷寂的气氛。“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这里的"风和雪”,不单是自然景象的实写,更成了元蒙统治下那种严酷气氛的象征。正因如此,“风和雪"的再次复述,既是适应词牌格式的需要,更是词人着意的强调。有了这着意的强调,作者一腔亡国之痛就顺势而出了。“江山如旧"的"如"字,已蕴含着"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的深哀大痛;“朝京人绝"的"绝"字,又寄寓着故都易主、人心绝望的深仇大恨。字里行间,充满了悲苦凄怆的情调。 上片写景,景以引情,描写元宵之夜故部路上风雪交加行人断绝的凄凉景象;下片抒情,景以衬情,抒发物是人非、怀念故国的悲苦心情。 “百年"二句,承上生发,直抒胸臆,感慨系之。人生百年,本已十分短暂,偏又经受了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深哀大痛;尽管人们都不再去故都观灯欢度佳节了,自己却还要跟知己好友面对故国的明月"感旧"“寄情”。使词人锥心泣血的"兴亡别”,不仅指"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永遇乐》)的一去不返,更指南宋覆亡之后"无花只落空悲”(《汉宫春》)的眼前处境。江山剧变,明月如故,只能对月凭吊,寄怀故国了。一个"犹"字,既表达了永念故国的执着深情,也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悲凉心境。词意发展到此,可谓沉痛至极。词人面对着"当时月”,故国情景,纷拥而来,眼前处境,却无比悲凉。这里的"当时月”,当然也不仅是适应词牌格式的需要,更是词人着意的强调,突出了他对故国的耿耿丹心和对元蒙统治的强烈厌恶。词人对月凭吊,寄情故国,“当时月"又在默默地照人如烛之泪,照人如梅之发。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把"当时月"之善解人意和词人之悲凄坚贞交织起来了,意境苍凉,余味绵绵。 全词辞情哀苦,音调悲怆,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体现了宋亡后遗民作家的惨痛心情,是《须溪词》中的名篇。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113-2114 2、 刘尊明 朱崇才.宋词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35 3、 喻朝刚 周航.分类两宋绝妙好词.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5:237 4、 徐培均.唐宋词小令精华.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458

1 分钟 · 47 字 · 刘辰翁

杂诗二首

两汉·孔融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 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 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译文 高峻寒冷的钟山石首,与炎热至极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异,冷热悬殊,对比强烈。 地位显赫的权贵,气焰直侵云汉;他们的余光气势逼人,熏灼寒门。 超群出众的贤才是连续几代积累的结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姜太公一介平民,由于时世的机缘而大有作为。 管仲本为一囚徒,却能帮助齐桓公建立伟大的覇业。 人怎能永久活着呢?我年纪老了。感叹人生无常,只恐年岁迟暮。 有幸托此不肖之躯,应当像猛虎一样奋勇前驱。 怎能困苦终生,与世俗同流合污呢。 由于不拘小节,庸夫讥笑我的器度胸襟。 吕望尚且无需敬慕,何况伯夷与叔齐呢。 远送新交的朋友走后,赶回家中已是年终了。 进门急着看心爱的儿子,却见妻妾对着别人哭泣。 听说再一见不到儿子了,顿觉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 (家里人对我说:)孤零零的坟墓在西北方,儿子在病中经常想念您为什么迟迟不回来。 提起长衣的下摆,疾走到坟墓旁,只见坟上长满了蓬蒿与野豌豆。 儿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儿子的肌体早就化为尘土隨风飞扬。 儿子还小时我离开了家,不认识父亲,现在来坟前悼念,难道孩子阴魂能知道我是谁吗 孤魂在无尽的黑暗里游荡,飘飘摇摇哪里有他的依靠? 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继承,他却先死了让我哀悼追丧, 倒下去爬起来止不住我内心的伤痛,不觉得泪水已沾湿了衣裳。 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怜他年纪幼小死的过早。 赏析 这是孔融流传下来的《杂诗二首》,其一写远大的政治抱负,情辞慷慨;其二写丧子之悲痛,情致哀婉悲切,都有抒情色彩,极冨感染力。我们先来解释第一首。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二句:岩岩,高峻的样子。《诗经·鲁颂·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钟山,北海中的山,极寒冷的地方。赫赫,炎热。炎天,指南方。钟山为极寒之地,炎天为极热之地,两相对比,喻"世道炎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高峻寒冷的钟山石首,与炎热至极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异,冷热悬殊,对比强烈。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二句:高明,地位显赫气势灼人的权贵。曜(音耀),炫耀。云门,上接云汉的高门。远景,余光,余焰。景,日光。灼,烧灼,熏炙。寒素,门第低微的寒族。这两句是说,地位显赫的权贵,气焰直侵云汉;他们的余光气势逼人,熏灼寒门。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二句:昂昂,高超挺拔的样子。累世士,累积几代才出现的贤才。累世,连续几代。结根,扎根。此二句言超群出众的贤才是连续几代积累的结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二句:吕望,太公望,姜姓,吕氏,名尚,号太公,又叫姜子牙。传说七十多岁被周文王发现,任为师,佐周灭商,因功封于齐。匹夫,平民百姓。世故,时世的缘故。此二句说,姜太公一介平民,由于时世的机缘而大有作为。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二句:管仲,春秋齐国人,名吾夷,先辅佐公子纠,公子纠与桓公争位失败后管仲被囚,经鮑叔牙举荐,受到桓公重用,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功祚,功勋业绩,指齐桓公的覇业。这两句是说,管仲本为一囚徒,却能帮助齐桓公建立伟大的覇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二句:年岁暮,岁月流逝。屈原《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 此二句是说,人怎能永久活着呢?我年纪老了。感叹人生无常,只恐年岁迟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二句:不肖,自谦之辞。猛虎步,像猛虎一样的步伐。比喻雄俊豪迈气概。这两句说,有幸托此不肖之躯,应当像猛虎一样奋勇前驱。 “安能一苦身,与世同举厝” 二句:安能,怎能。一身,一辈子,一生一世。举厝(音措),举止行为。此二句意思是,怎能困苦终生,与世俗同流合污呢?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二句:小节,琐碎的亊情。庸夫,平庸的人。度,器量,胸怀。此谓由于不拘小节,庸夫讥笑我的器度胸襟。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二句:希,稀罕,敬慕。夷齐,商代孤竹国君之二子伯夷、叔齐,兄弟二人。相传孤竹君死后,伯夷、叔齐推位让国,逃奔西北周。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在首阳山。这是说吕望尚且无需敬慕,何况伯夷与叔齐呢? 这是孔融《杂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是诗人以景托怀的励志之作。那么,这首诗是作者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写的呢?孔融是忠于汉室的,他素与曹操政见不合。他反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常嘲讽曹操,曹操很恼火,但为了笼络人,只能隐忍,暗地里却示意与孔融有仇的郗虑弹劾孔融,使孔融被免职在家赋闲。然后曹操又写信给他,希望他与郗虑搞好关系,以后说话、做亊情不要那么浮华率意,要小心一点,谨慎一点。孔融回信说:不必。我现在已经能够心情愉快地接受这样免职。此诗就是作于这一时期,抒写这样的心情。全诗20句,分三层:...

1 分钟 · 93 字 · 孔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