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忆贺监二首

唐代·李白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 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阴道士的欢迎。 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注释 ⑴贺监:即贺知章。唐肃宗为太子时,贺知章曾官太子宾客兼正授秘书监,故诗题及序中以"贺监"、“太子宾客贺公"称之。窦蒙《述书赋注》:贺知章,天宝二年以年老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知章以赢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九年冬十二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 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舟壑靡息,人壑两亡,推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兵部尚书。” ⑵金龟换酒:《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声益光赫。“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武后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也。杨升庵因杜诗有"金鱼换酒"之句偶尔相似,遂谓"白弱冠遇贺知章在中宗朝,未改武后之制"云云。考武后天授元年九月。改内外官所佩鱼为龟。中宗神龙元年二月,诏文武官五品以上,依旧式佩鱼袋。当是时,太白年未满十龄,何能与知章用遇于长安?又知章自开元以前,官不过太常博士,品居从七,于例亦未得佩鱼。杨氏之说,殆未之考耶? ⑶四明:浙江旧宁波府的别称,以境内有四明山得名。四明山,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南。《名山洞天福地记》:四明山,周围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在明州。 ⑷贺季真:即贺知章,季真是贺知章的字。《唐书》: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人。性旷夷,善谈说,陆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谈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谢。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徙工部。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晚节尤诞放,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每醉辄属词,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⑸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来的仙人。 ⑹杯中物:即酒。语出陶潜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⑺松下尘:已亡故的意思,古时坟墓上多植松柏,故云。语出释昙迁诗:“我住刊江侧,终为松下尘。” ⑻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的故乡。 ⑼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唐书》:贺知章,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幼子亦听为道士。卒年八十六。 ⑽沼:池塘,这里指镜湖。 ⑾故宅: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会稽志》。唐贺秘监故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遗址今已不存。施宿《会稽志》:唐贺秘监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八十步,今天长观是。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76-877 赏析 第一首以"金龟换酒"事为中心,追忆与贺知章的情谊。“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宁波府志》:“四明山发自天台,屹峙于郡治之坤隅,上有二百八十峰,绵亘明、越、台三州之境,为三十六洞天之一。"《会稽记》亦载:“县南有四明山,高峰迭云,连岫蔽日。“贺知章家于此,故自号"四明狂客”。“风流"二字,本陆象先语,《旧唐书》卷一九〇引陆氏语云:“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可见李白用"风流"二字,并非仅仅用以形容贺知章的言谈风姿,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思念之情。始二句点明所忆之人,接下来回忆:“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此二句所言之事已见诗序。“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一言昔,一言今。“昔好杯中物"概括了贺知章一生的嗜好——酒。李白在写这两首诗之后,还有《重忆一首》诗云:“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似乎李白与贺知章情谊的凝聚点就在于"酒”。而贺知章也的确是离不开酒的,前引杜甫《饮中八仙歌》也说明了这一点。“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金龟换酒”,可以说是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幕。这里的"换酒处"与下句的"却忆"是倒装句,本应为:“却忆金龟换酒处”,但诗人为了强调"金龟换酒"事,以突出贺知章那豪爽的性格和对友情的倾心,方作如此安排。今日对酒,诗人难免会想起昔日"长安一相见"的情形,也更不会忘记"金龟换酒"那令人惬意的一幕;尤其是当诗人在今与昔的反复对比与追忆中,其中也不排斥诗人自身的遭际,不能不倍加思念这位曾有知遇之恩的亡友,不能不泪盈满巾。 第二首从贺知章归乡后着笔,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怀念与悲凄之情。“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贺知章是"请为道士还乡里”,故云"道士迎。二句虽同为遥忆,但前句实写,后句虚拟。“归”、“迎"二字概括了贺知章还乡的整个过程,容量极大。“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贺知章归乡时,皇帝曾下诏,将镜湖剡川一曲赐于他,作为放生池。“为君台沼荣”,即为这一片池塘增添了荣耀和光彩。以上四句平平道来,似无深意,但它却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回到了当初长安送别的场面,更令人不禁想起李白当时赠行的两首诗:“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应阻洞庭归。"(《送贺监归四明应制》)“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送贺宾客归越》)完全是一种乐观的、恭贺的态度。对于贺知章来说,这种"辞荣禄"而"遂初衣"的结局,的确是功成身退、荣归乡里。而这正是李白所羡慕、所追求的。但诗人感情一转:“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可以想象,如果贺知章还在世的话,此时二人的相聚,应该是怎样的情形。“荷花生"不仅点明了此行的季节,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情韵,尤其是"空有"二字,更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那深深的思念之情。睹物思人,对酒怀人,往事历历在目,然而"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如幻似梦般的往事,空余故宅的现实,不仅有睹物思人、对酒怀人之念,也更有萧条异代、物是人非之感,这一切,不能不令人落泪沾巾、凄然伤情。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随着镜头的一再转换,展现出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心绪。第一首前四句着重对昔日的追忆,但后四句却是在今——昔、今——昔的反复重迭之中,来加强感情的抒发。第二首前四句言昔,后四句言今,同样是在对比之中展示出诗人那极不平静的心绪。这一手法的运用,无疑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本着"绝去形容,独标真素”(《诗镜总论》)的论诗宗旨,对唐代五言古诗,包括杜甫在内,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唯独李白颇得赞许。他在《诗镜总论》中说:“观五言古于唐,此犹求二代之瑚琏于汉世也。古人情深,而唐以意索之,一不得也;古人象远,而唐以景逼之,二不得也;古人法变,而唐以格律之,三不得也;古人色真,而唐以巧绘之,四不得也;古人貌厚,而唐以姣饰之,五不得也;古人气凝,而唐以佻乘之,六不得也;古人言简,而唐以好尽之,七不得也;古人作用盘礴,而唐以径出之,八不得也。虽以子美雄材,亦踣踬于此而不得进矣。庶几者其太白乎?意远寄而不迫,体安雅而不烦,言简要而有归,局卷舒而自得。离合变化,有阮籍之遗踪;寄托深长,有汉魏之委致。“陆氏的见解未免过于偏激,但李白的《对酒忆贺监》这一类诗,的确具有上述特征,从而带有"绝去旧形容,独标真素"的显著特点。首先,当时律诗已相当成熟,但李白却仍采用古诗的形式,这正是为了更贴切地表现他那种朴素、纯真而又自然的情感,诗歌的本身,已说明了这一点。其次,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不事雕凿,毫无惊人之句,一切平平道来,然而其中蕴含的情韵和诗人内心的凄楚,却十分深沉饱满。这大概就是陆时雍所说的"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诗镜总论》)的道理。从诗歌审美角度来说,这也正是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准则。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580-583 创作背景 贺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性放旷,善谈笑,晚年尤加纵诞,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天宝三载(744)春正月,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诏许之。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临行,帝赐诗,皇太子及百官皆饯送执别。李白当时写有《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及《送贺宾客归越》二诗。贺知章回乡后不久便去世了,卒年八十六。这两首诗是在贺知章去世之后的天宝六载(747),李白游会稽时悼念贺知章而作的。 唐人孟棨《本事诗》记载:“李太白初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赏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这段记载与李白的自序大同小异,“金龟换酒"的故事。在当时传为美谈。李白与贺知章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除了"称誉光赫"的感激之情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在性格及爱好上有共同之处:一是性格放旷纵诞,二是工诗善书法,三是嗜酒如命。故杜甫《饮中八仙歌》说:“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贺知章相识之初,正是李白充满浪漫幻想之时。尽管李白怀抱宏伟的理想,希望完全凭借个人的才能以布衣直取卿相,但名声显赫的贺知章对于他的称誉褒奖,事实上也就更加容易引起世人对于李白的重视。这一点对于李白来说,应该是刻骨铭心的。就在贺知章辞官归里的这一年三月,李白似乎也失去了依靠,遭谗受谤,帝用疏之。一切理想和希望遂亦破灭,最终也只得满怀悲愤,挥泪离开了长安。天宝六载(747),李白往会稽凭吊贺知章,回首往事,对酒思人,昔日的欢乐,今日的悲辛,一时涌上心头,诗人不免"怅然有怀”,写下了这两首诗。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76-877

1 分钟 · 52 字 · 李白

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唐代·白居易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 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窅窅穷泉埋宝玉,骎骎落景挂桑榆。 夜台幕齿期非远,但问前头相见无。 创作背景27994 公元842年(武宗会昌二年),刘禹锡去世。白居易悲痛异常,感到自己失去了志同道合的老战友,是国家和人民的很大损失,这年七月,他写下了《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刘禹锡早年曾参加王叔文叔侄领导的永贞改革运动,事败后,遭到长期放逐。白居易被贬后,二人交往渐多,晚年交谊,甚至超过元稹。所以刘死之后,白居易哭之甚恸。 赏析 第一首诗的首二句揭出诗人与刘梦得的交情深厚。白氏《醉吟先生传》:“退居洛下,(与)鼓城刘梦得为诗友。“又《白氏长庆集》有《刘白唱和集解》,当时诗坛,刘、白并称,因此落笔就写"四海声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绸缪"是表现朋友间的情意殷勤,冠以"百年交分”,更显出二人友情的终生不渝。接下来的四句叙述二人友情的基础。白刘二人都是有志之士,都曾想改变中唐时期的社会局面,重振盛唐时代的雄风,然而命运多蹇,宦海沉浮多年,不幸均遭贬谪,志向不能实现,生活上也极其困顿不堪。所谓"同贫同病退闲日”。这简短的七个字实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容,他们何以贫病,何以退闲,都意在言外。相同的遭遇奠定了他们毕生的友情。如今一死一生,死者不能复生,生者亦至耄耋之年,他们的交情也经受了真正的考验。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二句分别从政治理想和诗文唱和两个方面描叙了二人志趣相投的友情。前一句诗人自注说:“曹公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使君指刘备,这里借指刘禹锡。刘、白二人都热衷于政治革新,可谓志同道合,故以英雄相推崇。这是二人为友的政治思想基础。后一句则写禹锡诗婉而多讽,其微言大旨,自己能知之。这是指诗文方面白居易也是刘的知音。据说孔子修完《春秋》,曾慨叹说:“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白居易自注说:"《春秋》之旨微而婉也。” 诗的感情深挚,语言又简炼,几乎每句话都表现出一个方面的内容。诗人和刘禹锡遭遇相同,政治上的志同道合,诗文上的互为知音,两人情深意长。而今刘氏去世,一去不返,的确令人悲痛。诗的结尾说:“贤豪虽没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悲壮之中饱含着无限的忧伤和怀念。 白居易以沉痛的心情,悼念了同病相怜的老战友。对他和刘禹锡齐名天下,感到无限的自豪和光荣。在第二首诗中他还把自己与刘禹锡看作唇齿相依的关系。一生诗友,百年绸缪;文章虽微婉,而蕴含当时政局中刘禹锡的出处起跌,实有不尽的难言之隐,这一点,白居易能够最深切地体会。在"永贞革新"前后,特别是"永贞革新"以后,白居易的思想起了很大变化。这场改革,对白居易的思想进步促进很大。以后,白居易在人际交往中,即使自己往日的至交,他从不惜个人情谊,予以批评。

1 分钟 · 17 字 · 白居易

哭孟浩然

唐代·王维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老朋友我再也见不到了,汉水滔滔仍然日夜东流。 请问襄阳遗老今在何方?江山依旧何人再游蔡州? 注释 ⑴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好友。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与王维同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并称"王孟"。 ⑵故人:老朋友。《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此诗指孟浩然。 ⑶汉水:中国中部的一条河,长江最长支流,发源于陕西南部米仓山,流经陕西南部及湖北,在武汉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 ⑷借问:请问。《宋书·萧惠开传》:“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襄阳老:此处指孟浩然。 ⑸江山:江河山岳。《庄子·山木》:“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空:空寂无人。蔡州:一作"蔡洲”。这里泛指孟浩然故乡一带。《全唐诗》诗后有一注曰:“岘山东南一里有蔡洲,蔡瑁居之故云。”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9 创作背景27774 此诗题注:“时为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至襄阳有作。“据此可知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王维与孟浩然是好朋友,两人志趣相投。孟浩然游京师,与王维长相往来,他的诗作也颇受王维称道。据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发背,且愈,得相欢饮。浩然宴谑,食鲜疾动,终於治城南园。“王维于当年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开元二十九年春到襄阳时孟浩然已死,所以王维作此诗哭悼。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 赏析 作者与孟浩然是老朋友了,如今老朋友永远离去了,因此诗一开头就说"故人不可见”。这是直抒胸臆,直抒对故人长逝的哀悼之意。对于老朋友的去世,作者无限悲痛,站在汉水边上,望着滔滔江水东流不胜悲伤。这第二句"汉水日东流"是借景抒情,借汉水日夜奔流不息抒发老朋友一去不复返,也是比喻自己的哀痛与思念之情就像东流之水绵绵不绝。“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两句,兼具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两种手法。上句可看作即景之语,下句景中含情,江山,景象广阔,著一"空"字,显示出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无限感慨和遗憾,借此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无限思念。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手法并用,使诗篇直中有曲,语短情深。故人长逝,悼惜深情与凄怆涕泪,随诗行奔迸而出。朋友已矣,如江水东流,唯能追寻遗踪以寄哀思。 王孟为知交,王维是深知孟浩然的情意的。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之句,正是王维这首诗所寄托的感慨。 王维这首诗并无华辞丽藻,其动人心魄处全在于情深。诚如明末清初黄宗羲所言:“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

1 分钟 · 35 字 · 王维

哭宣城善酿纪叟

唐代·李白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 戴老黄泉下,还应酿大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译文及注释23960 译文 纪老在黄泉里,还会酿制老春美酒。 只是阴间没有李白,你老卖酒给何人? 注释 ⑴宣城:在今安徽省东南。善酿:擅长酿酒。 ⑵老春:纪叟所酿酒名。唐人称酒多有"春"字。 ⑶夜台:坟墓。亦借指阴间。《文选》陆机诗:“送子长夜合。“李周翰注:“坟墓一闭,无复见明,故云长夜台,后人称夜合本此。” ⑷题戴老酒店:这是此诗的另一个版本题目。 ⑸大春:戴老所酿酒名。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97 . 赏析 这是李白凭吊友人的绝句,有两个传世版本,一题为《哭宣城善酿纪叟》,一题为《题戴老酒店》,两者酿酒老人的姓不同,正文文字也略有不同,而内容基本没有差别。这里赏析所引述的文字以前一版本为准。 酿酒老人离开人世间,引起诗人深深的惋惜和怀念。诗人痴情地想象这位酿酒老人死后的生活。首句"纪叟黄泉里”,黄泉本是人死葬身之所,可是按诗人的口气,纪叟之死入黄泉,就像搬家一样,既是说他死,似乎又还活着。次句"还应酿老春”,就是说:既然生前他能为我李白酿出老春名酒,那么如今在黄泉之下,他也应该还会施展他的拿手绝招,继续酿造香醇的美酒。这看上去是诗人一种荒诞可笑的假想,然而却说得那么认真、悲切,使读者在感情上容易接受,觉得这一奇想是合乎人情的。 接着二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诗人又沿着前面的思路想得更深一层:“纪叟纵然在黄泉里仍操旧业,但生死殊途,叫我李白如何能喝得到他的酒呢?“想到这里,诗人更为悲切,为了表达这种强烈的伤感之情,采用设问句式,故作痴语问道:“老师傅!你已经去到漫漫长夜般的幽冥世界中去了,而我李白还活在人世上,你酿了老春好酒,又将卖给谁呢?“照这两句诗的含意,似乎纪叟原是专为李白酿酒而活着,并且他酿的酒也只有李白赏识。这种想法更是不合乎情理的痴呆想法,但更能表明诗人平时与纪叟感情的深厚,彼此是难得的知音,现在死生分离,诗人感到十分悲痛。 沽酒与酿酒是李白与纪叟生前最平常的接触,然而,这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最令诗人难忘,最易引起诗人伤感。诗人善于抓住这一点,并赋予浪漫主义的色彩加以渲染,感情真挚自然,十分感人。 参考资料: 1、 宛敏灏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63-364 . 2、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82-383 . 创作背景15313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李白是个重感情的人,一生广交朋友。此诗凭吊的友人纪叟,是宣城人。宣城地处皖南,唐代为宣城郡治所,历史悠久,风光秀丽,六朝以来文人荟萃。李白尝七游宣城,对这里的风土人情都有很深的感受。纪叟的宣城著名的酿酒人,所酿的美酒遐迩闻名。李白一生嗜酒,屡游宣城,自然就和他交上了朋友。李白对纪叟的死很悲痛,所以写了这首诗哭他。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97 . 2、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82-383 .

1 分钟 · 70 字 · 李白

书哀

唐代·梅尧臣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老天爷已经夺走我的爱妻,又夺走了我的儿子。 两眼虽然还没有哭干,可悲的是我心已经枯死。 雨滴掉下来落进土地,珍珠被沉没埋在海底。 但是到海里就能找回珍珠,想寻找落下的雨也可以掘地。 只有人死去葬在九泉,从古以来就知道再没有希冀。 我悲痛地捶着胸膛又去向谁发问,只看见镜中憔悴得鬼一样的自己。 注释 ⑴枯:这里指眼泪哭干。 ⑵心死:悲痛到极点。 ⑶泉下:黄泉之下。 ⑷拊膺(fǔ yīng):捶胸,表示哀痛。膺,胸膛。 ⑸鉴:镜子。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9-90 2、 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四卷 宋辽金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3 赏析 诗一开篇就直书贤妻爱子接连去世这段个人哀史。前两句完全是直白式:“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这里没有"彼苍者天,歼我良人"一样的激楚呼号,却有一种痛定思痛的木然的神情。人在深哀巨痛之中,往往百端交集,什么也说不出。“既丧······又复丧······",这种复叠递进的语式,传达的正是一种莫可名状的痛苦。诗人同一时期所作《悼子》诗说:“迩来朝哭妻,泪落襟袖湿;又复夜哭子,痛并肝肠入。“正是"两眼虽未枯"的注脚。这与杜甫《新安吏》中"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名句相似,而意味更深。《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诗人这时感到的正是"片心将欲死”。 说"将欲死”,亦即心尚未死,可见诗人还迷惘着:既美且贤的妻子、活蹦乱跳的儿子就这样一去不返了。他不敢相信,可又不得不信。这里诗人用了两个连贯的比喻:“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雨落难收,珠沉难求,都是比喻人的一去不复返。仅这样写并不足奇,奇在后文推开一步,说"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又用物的可以失而复得,反衬人的不可复生。这一反复,就形象地说明了诗人的悲痛。他的损失,是不可比拟的,也是无法弥补的。同时句下还隐含这样的意味,即诗人非常希望人死后也能重逢。 然而,事实是不可能的,“他生未卜此生休”。故以下紧接说:“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这并不全然是理智上的判断,其间含有情感上的疑惑。到底是不是这样,无人能够回答他的问题。“附膺当问谁”,诗人只好对镜自问了。“憔悴鉴中鬼"正是他在镜中看到的自己的影子,由于忧伤过度而形容枯槁,有类于"鬼”,连他自己也认不出自己来了。最末两句传神地写出诗人神思恍惚,对镜发楞,而喁喁独语的情态。 《书哀》一诗主要用赋法,间以独特的比喻。诗人将一己的深哀巨痛,用最朴素凝炼的语句表现出来,颇能传神写照,感人肺腑。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9-90 创作背景29455 庆历四年(1044),梅尧臣自湖州入汴京,舟行途中,妻子谢氏不幸病故,给诗人精神上以沉重打击:“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悼亡》)祸不单行,不久,次子十十(乳名)也亡故。眼看贤妻爱子接连去世,诗人不胜悲痛。《书哀》就是在这种境况中写成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9-90

1 分钟 · 42 字 · 梅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