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烹彘

先秦·韩非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注释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2;彘(zhì):猪. 3;适:到……去 4;特:只. 5;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6;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7;而:则,就. 8;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9;烹(pēng):杀. 10;女:通"汝”,你,你们。 11:反:通"返”,返回。 12:止:制止。 13.曾参:孔子的学生,也叫曾子 14.特与婴儿戏耳:耳:罢了。 15.婴儿:小孩子 16.有知:懂事 17.曾子之妻之市:之,到 18.其子随之而泣:之,她,代曾子之妻 19.妻止之曰:之,他,曾子 20.今子欺之:之,他,代曾子之子 21.顾反:回来。反:通"返”,返回。 22.子:孩子,子女(注意不是特指儿子) 23.耳:罢了。 文言现象 通假字 女 女通汝,你;如"女还”。 反 反通返,返回;如"顾反为女杀彘”。 古今异义 适 今常用义:适合。文中古义:往,到;如"妻适市来”。 特 今常用义:特别,特殊。文中古义:只是;如"特与婴儿戏耳”。 学者 今常用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古义:学习的人;如"待父母而学者也”。 成教 今常用义:“成人教育"的简称。文中古义:完成教导,教好;如"非所以成教也”。 一词多义 还 ⑴huán,动词,回去;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⑵huán,动词,交还;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⑶xuán动词,通"旋”,回转,掉转;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顾 ⑴动词,回来;如"顾反为女杀彘"。 ⑵动词,看;如"顾野有麦场"。(《狼》) ⑶动词,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止 ⑴动词,制止,阻止;如"妻止之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⑵副词,同"只",只有;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欺 ⑴动词,欺骗;如"今子欺之"。 ⑵动词,欺负;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子 ⑴名词,儿子,女儿,泛指孩子;如"子而不信其母"。“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 ⑵代词,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用作表敬意的对称词。“今子欺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教 ⑴动词,教育;如"是教子欺也"。 ⑵动词,使,让 ;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信 ⑴动词,相信;如"子而不信其母"。“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1 分钟 · 89 字 · 韩非

曾子杀彘 - 曾子烹彘

先秦·韩非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注释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2.彘(zhì):猪。 3.适:往、回去。适市回:去集市上回来。 4.戏:开玩笑。 5.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6.待:依赖。 7.子:这里是第二人称尊称"您"的意思。` 8.而:则,就。 9.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10.之:到 11烹(pēng): 烹饪,煮。 12.是:这 13.反:同"返”,返回 14.顾反:等到回来。 15.特:只、仅、独、不过。 16.女:同"汝”,你的意思 17.杀:宰 18.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之,前一个作助词"的”,后一个作动词"去”.市,集市. 19.欲:想要 20.止:阻止 21.遂:于是,就 文言现象 通假字 汝: 汝通你;如"汝还”。 反: 反通返,返回;如"顾反为汝杀彘”。 古今异义 适: 今常用义:适合。文中古义:往,到;如"妻适市来”。 特: 今常用义:特别,特殊。文中古义:只是;如"特与婴儿戏耳”。 学者: 今常用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古义:学习的人;如"待父母而学者也”。 成教: 今常用义:“成人教育"的简称。文中古义:完成教导,教好;如"非所以成教也”。 一词多义 还: (1)huán,动词,回去;如"汝还,顾反为汝杀彘”。“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2)huán,动词,交还;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xuán动词,通"旋",回转,掉转;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顾: (1)动词,回来;如"顾反为汝杀彘"。 (2)动词,回头看;如"顾野有麦场"。(《狼》) (3)动词,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止: (1)动词,制止,阻止;如"妻止之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2)副词,同"只",只有;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欺: (1)动词,欺骗;如"今子欺之"。 (2)动词,欺负;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子: (1)名词,儿子,女儿,泛指孩子;如"子而不信其母"。“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 (2)代词,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用作表敬意的对称词。“今子欺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教: (1)动词,教育;如"是教子欺也"。 (2)动词,使,让 ;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信: (1)动词,相信;如"子而不信其母"。“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1 分钟 · 89 字 · 韩非

陈谏议教子

宋代·朱熹、李幼武撰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他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周围的人都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卖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 注释 1.陈谏(jiàn)议:北宋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官至谏议大夫,故称之。 2.驭:驾驭,控制。 3.蹄:名词作动词用,踢。 4.啮:咬。 5.仆:仆人,指养马的仆人。 6.因:于是。 7.遽:急忙,马上。 8.安:怎么,哪里。 9.贾(gǔ)人:商人。 10.直:通"值”,价值,这里指钱。 11.诘:责问。 12.贵臣:朝廷中的重臣。 13.制:控制,制服。 14.彼:那。 15.厩:马厩。 16.曰:说,回答。 17.汝:你。 18.售:出售。 19.戒:通"诫”,告诫。 20.劣:顽劣的马。 21.是:这匹。 22.可:能够。 23.何以:以何,凭什么,怎么。 24.为:把。 25.畜:养

1 分钟 · 31 字 · 朱熹、李幼武撰

陈万年教子

两汉·班固 撰 陈万年乃朝中重臣也,尝病,召子咸教戒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陈万年是朝中显赫的大官,有一次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来跪在床边训话。一直说到半夜,陈咸打了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想要拿棍子打他,说:“我作为父亲教育你,你反而打瞌睡,不听我的话,这是什么道理?“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认错,说:“我完全明白您所说的话,主要的意思是教我要对上司要奉承拍马屁罢了!“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注释 1.尝:曾经。 2.戒:同"诫”,告诫;教训。 3.语:谈论,说话。 4.睡:打瞌睡。 5.欲:想要。 6.杖:名词用作动词,用棍子打。 7.之:代词,指代陈咸。 8.曰:说。 9.乃公:你的父亲 ,乃:你 10.谢:道歉,认错。 11.具晓:完全明白,具,都。 12.大要:主要的意思。 13.大要教咸谄: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谄(chǎn),谄媚,奉承。拍马屁。 14.乃:是 15.复:再。 16.言:话。 17.显:显赫。 启发9744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印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说,作为父母千万要做一个合格"产品”.但是也有教孩子走歪道的父母,文中陈万年就是其中一个。“子不教,父之过。“父亲如果不给生养子女良好的教育,这就是做父亲的过错。陈万年喜好结交权势,对他们卑躬屈膝,文中内容对他极具讽刺之意。 2.不要光阿谀奉承与听信谗言。 3.父母不要为儿女做坏的榜样。 4.世上竟然有父亲教儿子拍马屁学奉承的,陈万年就是这种反面的角色。 5.儿子揭露了陈万年内心的虚伪。

1 分钟 · 31 字 · 班固 撰

孟母三迁

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注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市:集市。 居:家。 卒:最终,终于。 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学商人磨刀,如果没有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启发9498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1 分钟 · 42 字 · 刘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