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宋代·杨万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 鉴赏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诗的首句正是袭用这句俗语的语意。“才近"二字,扣题目的"八月十二”,只差三天,便是中秋,真称得上"近"了。本来每月的望日,月亮都是光明的,而这句俗语突出的是"中秋”,重点在"分外”。分外者,特别之意也,即较之其他月份更要清亮一点。八月十二,虽还未到中秋,但却接近中秋;虽未达到"分外",却也是"已清"了。这已初步道出了题意。 第二句,进一步写"望"。诗人所望见的是"鸦青幕挂一团冰"。仰望高空,俨如帷幕,色比鸦青,倍觉淡雅。在这淡雅的帷幕之上,悬挂着一轮明月,色泽的优雅、美丽,颇能引人入胜。还不止此,在这里作者不说"月"而说"一团冰"。团者,圆也;而冰的内涵首先是凉其次是亮,再次是白,这较之"一轮月"不仅更为形象,而且创造出一个既优美又冷清,既光明而又优雅的境界。它不仅给与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以情操的陶冶。 第三句在全诗中是一个转折,是第二句到第四句的一个过渡。“忽然觉得今宵月”,通俗易懂,简直就是一句白话。这种语言,新鲜活泼,是诚斋诗的特点之一。 第四句则说明"忽然觉得"的内容,也就是对"今宵月"的一个遐想。月是历代诗人最喜欢歌咏的景物之一。在诗人的笔下,月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而他们由月所引起的遐想,也是各不相同的。而诚斋能独辟蹊径,别有所想,石破天惊,出人意表。 他想的是这个月亮"元不粘天独自行"。“元"即"原"字,意思的"原来月亮并不是粘在天上而是独自行走的”。夜空片云全无,一轮明月高悬,似乎无所附丽,独自运行。设想新奇,月夜晴空的境界全出。 总之,这首小诗,既创造出优美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出以新奇的遐想,启迪着人们的思路;而那种通俗的语言,虽然传统的诗家,视为"鄙俗",却使人感到新鲜活泼。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词典,1987版,P1100-P1101

1 分钟 · 13 字 · 杨万里

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

唐代·权德舆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译文14233 公主不幸去世了, 只留下瑶台寺还在昭陵旁边。 今天晚上正值凉风习习的八月十五日清秋月夜, 明亮的月光照着这座用公主的汤沐所得造的寺庙。 赏析 中唐宰相权德舆有诗《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据宋·宋敏求《长安志图》所绘的唐太宗昭陵图,在陵域范围之内,有"瑶台寺”、“广济寺”、“澄心寺”、“百城寺”、“舍卫寺”、“升平寺”、“证圣寺”、“宝国寺"等。又据《金石萃编》记载:“瑶台寺,则《昭陵图》有之,在昭陵之西、澄心寺之南也。“据今考古,瑶台寺在昭陵西南十八里处。此诗当是权德舆于昭陵所写。查其诗中之意,则与某位公主有关。 “嬴女乘鸾已上天”。“赢女”,指秦穆公之女弄玉。萧史教弄玉吹箫引凤,后来二人乘凤乌而去。此句以弄玉成仙比喻公主去世。 “仁祠空在鼎湖边”。“仁祠”,明·杨慎《艺林伐山·仙陀》:“佛寺曰仙陀,又曰仁祠。“在此当指瑶台寺。“鼎湖”,本为古代传说黄帝乘龙升天处,后借指帝王。如清·吴伟业《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此句指公主死后,空留下瑶台寺在唐太宗的昭陵旁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此句扣题,点明写诗之时是凉风习习的八月十五日月夜。 “一望金波照粉田”。“金波”,月光。“粉田”,脂粉田,即公主的汤沐邑。此句再次点明季节,及瑶台寺与公主的关系。 全诗大意:公主不幸去世了,只留下瑶台寺还在昭陵旁边。今天晚上正值凉风习习的八月十五日清秋月夜,明亮的月光照着这座用公主的汤沐所得造的寺庙 那么,此诗中提到的公主是谁呢? 此诗既然写于昭陵,则公主当是唐太宗的姐妹或者女儿。查《新唐书·公主传》,唐太宗的姐妹与女儿中,葬地与佛寺有关者有二:一、比景公主,始封巴陵……显庆中追赠,立庙于墓,四时祭以少牢。二、晋阳公主……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又据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三》:“第五百九十三,《唐瑶台寺碑》:许敬宗撰,诸葛思祯正书。贞观十八年。“则至迟到贞观十八年,瑶台寺就已经存在,则此庙与比景公主无关。再据《新唐书·公主传》,“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与"粉田"之意正合,则晋阳公主的葬地极可能就在瑶台寺附近。 当然,瑶台寺在昭陵西南十八里,算是很外围了,比起同母姐妹们,离昭陵主峰似乎太远,不符合晋阳的身份。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当时认为女子未及笄而亡的有戾气,不能葬在家族墓地,只能葬在佛寺中,用佛法化解戾气。所以二凤在昭陵边修佛寺,并且把小犀牛葬在那里,其实已经是在打擦边球,没办法再近了。

1 分钟 · 18 字 · 权德舆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代·栖白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注释21783 ①寻常:平常。三五:一十五,指农历每月十五日,通常称为"望日",此日当太阳西下时,月亮正从东面升起,呈现出日月东西相望的情景。 ②婵娟:本意指女子容貌姿态的美好,此处借指月光柔曼秀美。有时即以"婵娟"代指月亮,苏轼《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句。 ③中秋:本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此处扩展其意指八月十八日。 ④皓魄:皎洁的月亮。魄通霸,是月始生或将灭时的微光,此处代指月亮或月光。 简析14344 玩月指在月下赏玩,即赏月。栖白这首赏月诗写得很是凝炼,文字通俗平易,韵调优曼柔和,把八月十五之夜的月景细腻而生动地描绘出来,犹如一幅神采飘逸的写意画。同时,诗中也抒发了作者对日月常存,人生易逝这种自然规律的深沉感叹。

1 分钟 · 12 字 · 栖白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唐代·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译文2182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评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1 分钟 · 21 字 · 杜甫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唐代·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哦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注释 ⑴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⑵丹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⑶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mò):隐没。 ⑷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⑸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38-739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95-196 赏析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紧接二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意谓: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难即,莫测高远;可是不管夜间人们走到哪里,随时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与同行,如在身边,于是距离顿消。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再接下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69-371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3-324 创作背景24558 此诗作年难定。根据《把酒问月》题下自注,此诗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有人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38-739

1 分钟 · 48 字 ·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