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宋代·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本来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长,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久处异乡,又是一年清明节。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 亲人所处之地与这里仅隔咫尺江山,却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而只能悬目相望,鱼雁互通。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注释 蝶恋花: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阑珊:衰败、将尽之意。芳草歇:香草将凋萎,不再芬芳。 客里:离乡在外期间。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民间有上坟扫墓、插柳、踏青、春游等习俗或活动。 落红:落花。啼鴂(jué):又名伯劳鸟,类似杜鹃的一种鸟,鸣声悲凄,古人认为是不祥之鸟。 咫(zhǐ)尺:形容距离近。楚越:春秋战国时两个诸侯国名。 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魂销:谓灵魂离体而消失。形容极度悲伤或极度欢乐激动。 音尘绝:音讯断绝。音尘,音信,消息。 梦破:梦醒。心欲折:形容伤心欲绝。 梅花:指《梅花落》,笛曲名。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319-320 2、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38-140 赏析 这是苏东坡写的近十首《蝶恋花》的一首。从词面上看,显然是一首于暮春时缅怀亲友之作。词中没有说明所怀念之人是谁。从所表达的情感来看,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亲友,而是关系比较密切而又常常为他所想念的人。 词的上片抒写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作者与亲人的互相思念之情。本来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苏东坡举目所见,确实"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他对暮春景的概括。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又"过清明。按习俗,清明节是祭扫先人茔墓的节日,但是他乡作客,先茔不在此地,无从祭扫。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鴂鸟啼鸣。这是他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又是"春事阑珊"的形色补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表述他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亲人所处之地可以说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天不作美,不如人愿。“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东坡此词,如单纯把它看作怀人之作,调子似乎低沉一些。但情感真挚,婉转曲折,感人至深,但为了进一步领会它所含的真情实意,应从东坡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的发展过程加以探索。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319-320 创作背景39999 此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当年暮春,苏轼在镇江一带办理赈饥事,已将近半年未能回家,因作此词以表达对杭州家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38-140

1 分钟 · 36 字 · 苏轼

清明

唐代·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晚春的清明时节里,惆怅地望着北边的山陲。 新取得的火种闪耀着光芒,桐树旧枝上也长出了新的花朵。 我内心沉郁,愧对这新生的草木,也不好意思通知朋友举办欢宴。 还比不上树林间的飞鸟,能飞到其他地方,还能整理羽翼。 注释 ①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四月四日、五日或六日。 ②暮春:晚春,即春末,一般指农历三月。 ③燧火:钻燧所生的火。 ④沈冥:低沉冥寂,用来形容心情。也作"沉冥"。 ⑤岁物:指草木,因其一岁一枯荣,故得名。 ⑥迁乔: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有升迁之意。 ⑦羽仪:翼翅。也用来比喻居于高位且有才德的人。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email protected]

1 分钟 · 22 字 · 孙昌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