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宋代·柳永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独自靠着船舷向远处的岸边望去,淅淅沥沥的雨快要停歇了。天空中还是布满了黑云,让人觉得仿佛到了傍晚时分。水边的小洲上一片寂静,并没有采摘香草的女子。放眼望去,只见双双鸥鹭立在水边。一阵风拂过芦苇荡,芦苇轻轻摇晃,几点渔灯时隐时现。舟上两人在闲谈,一问"今晚宿在哪儿"?一手遥指远处,烟雨绿树中隐藏着一处村庄。 你四处为官,早已成了他乡客。闲倚桅杆凝思长久立。望,万水千山迷茫远近处。家乡在何处。子别后、亭台楼榭依旧在,不见人欢聚。想到此、肝肠寸断,离情苦。却听到,杜鹃声声叫:不如归去",让你更添愁绪。 注释 ①稍觉:渐渐感觉到。 ②拾翠:拾,拾取。翠,翡翠鸟的羽毛。指古代妇女出游时的嬉戏。 ③蒹葭(jiānjiā):芦苇。 ④画桡(ráo):彩绘的浆,泛指船桨。 ⑤游宦:即宦游,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求官或做官。 ⑥羁(ji)族:长期聚居他乡的一族。 ⑦樯:桅杆。 ⑧乡关:故乡 ⑨榭:建筑在台上或水上的房屋。 ⑩孤;少。 参考资料: 1、 林霄选编 .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5.08 :第93页 . 2、 (清)上彊村民编选 .宋词三百首 插图本 :凤凰出版社 ,2012.05, :第57页 . 鉴赏 上片写景。先从远处着笔。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上阕头两句写江天过雨之景,发端"远岸收残雨”,句中词序颠倒实即"残雨收”:意谓远远的江岸一带,雨点疏疏稀稀的快停止了。雨快下完了,才觉得江天渐晚,则可推断出这场雨下了很长时间。孤舟因雨不能行驶,词人此时蜗居小舟,孤寂无依更可知,这就把时间、地点、人物的动作和心情都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了。紧接着,“雨残稍觉江灭暮”,一幅以江天为背景的寥阔画面,那是淡淡的水墨画,雨快停止,而天空开始黑下来了。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转换了另一个画面,诗人将视线从远岸收向较近的汀洲上。拾翠佳人,就是指在河边拾香草的女子。鸥鹭成双,词人却孤独寂寞地处在小舟之中。这一对照,就更显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汀洲之上,有鸥鹭以之为家,但拾翠者早已归去,虚拟作陪,更以"双双"形容"鸥鹭”,便觉景中有情。时间在流逝,天渐渐更黑了,随着诗人视线的变动,又展现出另一幅画面。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望几点"句,时间由日暮转向夜晚。诗人放眼望去,只见芦苇荡里,隐隐约约闪动着渔船上的灯火,一点又一点。渔灯已明,但由于是远望,又隔有蒹葭,所以说是"隐映”,这是远处所见。“停画桡"句,就是描绘自己所处之地,附近所闻。“道去程"二句,乃是舟人的语言和动作。“前村烟树"本属实景,而冠以"遥指"二字,又似虚写。此二句将船家对路途的安排,他们的神情、口吻以及隐约可见的江村勾勒了出来,用笔极其简练,而又生动、真切。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这是诗人耳中所闻,船停止了划桨,两个舟子在谈话:他们指着远方的前村烟树朦胧处,说今夜的行程就去那里。后一句词序颠倒且有省略,意谓(舟子)遥指前村烟树,道今夜去程(是那边):这是词的特殊语言。行文至此,从拾翠人回、鸥鹭双双立、渔人点点灯火归家、直至两舟子语今夜远村去程,无不触动诗人敏感的心,故下片自然地引出抒情。 下阕由今夜的去程而思至长年漂泊的艰苦。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过片"游宦成羁旅”,正面倾吐出旅愁,点明本词主旨:“短樯吟倚闲凝伫”,又是词序颠倒,正面写出舟中百无聊赖的生活。这句是诗人的立足点,原来上片诗人那些所见所闻,都是从"凝伫"而得。它起着总上启下的作用。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万水"两句,由"凝伫"转来,由于长久远眺,所见则"万水千山”,所思则"乡关何处”。句渲染出一片万水千山茫茫无际的景色,后句点明诗人的乡愁。“迷远近"虽指目"迷”,也是心"迷”。崔颢《黄鹤楼》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句正是语近意通。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自别后"以下,直接"乡关何处”,而加以发挥。“风亭"七字,回忆过往,嗟叹今夕。昔日良辰美景,胜地欢游,现在只有孤舟一人,乡情郁郁,而用一"孤"字将今昔分开,意谓亭榭风月依然,但人却不能欢聚,就把它们辜负了。想到这里,诗人离愁更浓,故接着唱出全词的最强音。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刚断肠"以下,紧接上文。乡思正浓,归日无期,而杜宇声声,劝人归去,愈觉不堪。杜宇不识人心,却劝人返,则无情而似有情;人不能归,而杜宇不谅,依旧催劝,徒乱人意,则有情终似无情。以听杜宇哀啼结束,更觉深情婉转、凄侧动人,用意层层深入,一句紧接一句,情深意婉而下笔有力,读来浸人心腑。 参考资料: 1、 钱鸿英著 .柳周词传 柳永、周邦彦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第176页 . 2、 姜钧编 .宋词大鉴赏 :外文出版社 ,2012.05 :第22页 .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游宦思归之作,反映了作者长年落魄、官场失意的萧索情怀。 上片写景,时间是作者搭船到某处去的一个下午。头两句写江天过雨之景,雨快下完了,才觉得江天渐晚。风雨孤舟,因雨不能行驶,旅人蛰居舟中,抑郁无聊。时间、地点、人物都或明或暗地展示了出来。“拾翠"二句,是写即目所见。汀洲之上,有水禽栖息,拾翠之人已经归去。而以"双双"形容"鸥鹭”,更觉景中有情。拾翠佳人,即水边采摘香草的少女。鸥鹭成双,自己则块然独处孤舟,一对衬,就更进一步向读者展开了作者的内心活动。“望几点"句,写由傍晚而转入夜间。渔灯已明,但由于是远望,又隔有蒹葭,所以说是"隐映”,是远处所见。“停画桡"句,则是已身所,近处所闻。“道去程"二句,乃是舟人的语言和动作。“前村烟树”,本属实景,而冠以"遥指"二字,则是虚写。这两句把船家对行程的安排,他们的神情、口吻以及依约隐现的前村,都勾画了出来,用笔极其简练,而又生动、真切。上片由雨而暮,由暮而夜,用顺叙的方法铺写景物,景中有情。 过片"游宦成羁旅"是全词的中心,为上片哀景作注,同时又引出下文,由当夜的去程而念及长年行役之苦。“短樯"七字,正面写出舟中百无聊赖的生活。“万水"两句,从"凝伫"来,因眺望已久,所见则"万水千山”,所思则"乡关何处”。“迷远近"虽指目"迷”,也是心"迷”。“自别后"以下,直接"乡关何处"展开叙说。“风亭"七字,追忆过去,慨叹现。昔日良辰美景,胜地欢游,此时则短樯独处,离怀渺渺,用一"孤"字将今昔分开,亭榭风月依然,但人却不能欢聚了。“刚断肠"以下,是说离情正苦,归期无定,而杜宇声声,劝人归去,愈觉不堪。这首词先景后情,情贯全篇,中间以"游宦成羁旅"五个字相连,景为情设,情由景生,结构精美,是一首工巧之作。 创作背景19871 柳永于宋仁宗景祜元年(1034)中进十,以后去江浙、关中等地任职;官位低微,郁郁不得志。本词有"游宦成羁旅"之句,可推想为入仕以后之作。 参考资料: 1、 钱鸿英著 .柳周词传 柳永、周邦彦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第176页 .

1 分钟 · 76 字 · 柳永

碧磵驿晓思 - 碧涧驿晓思

唐代·温庭筠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孤灯伴着我没有做完的梦,楚国千里迢迢还远在天涯。 月儿落下杜鹃也不再啼叫,只见庭院里开满了山杏花。 注释 ⑴碧磵(jiàn)驿:驿站名,具体所在未详。磵:同"涧"。 ⑵香灯:燃香膏的照明灯。残梦:谓零乱不全之梦。唐李贺《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诗:“别馆惊残梦,停杯泛小觞。” ⑶楚国:指作者的旧乡吴中。 ⑷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埤雅·释鸟》:“杜鹃,一名子规。“唐杜甫《子规》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歇:停止啼叫。 ⑸山杏:山中野杏。唐白居易《西省对花因寄题东楼》诗:“最忆东坡红烂熳,野桃山杏水林檎。”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9 2、 刘学锴 注评 .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35-136 创作背景29296 碧磵驿当是离诗人所往的吴中旧乡尚很遥远的一处山中驿站。作者远赴吴中,夜宿驿中,次日清晨顿生羁旅之感,因作此诗。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注评 .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35-13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9 赏析 在五、七言绝句中,五绝较为近古;前人论五绝,也每以"调古"为上乘。温庭筠这首五绝,却和崇尚真切、浑朴、古澹的"调古"之作迥然有别。它的意境和风格都更接近于词,甚至不妨说它就是一种词化的小诗。 碧磵驿所在不详,据次句可知,是和诗人怀想的"楚国"相隔遥远的一所山间驿舍。诗中所写的,全是清晨梦醒以后瞬间的情思和感受。 首句写旅宿者清晨刚醒时恍忽迷离的情景。乍醒时,思绪还停留在刚刚消逝的梦境中,仿佛还在继续着昨夜的残梦。在恍忽迷离中,看到孤灯荧荧,明灭不定,更增添了这种恍在梦中的感觉。“残梦”,正点题内"晓"字,并且透出一种迷惘的意绪。不用"孤灯"而用"香灯"这种绮丽的字面,固然和诗人的喜作绮语有关,但在这里,似有暗示梦境的内容性质的意味,且与全诗柔婉的格调取得统一。“香灯"与"残梦"之间,着一"伴"字,不仅透露出旅宿者的孤孑无伴,而且将夜梦时间无形中延长了,使读者从"伴残梦"的瞬间自然联想到整个梦魂萦绕、孤灯相伴的长夜。 次句忽然宕开,写到"楚国在天涯”,似乎跳跃很大。实际上这一句并非一般的叙述语,而是刚醒来的旅人此刻心中所想,而这种怀想又和夜来的梦境有密切关系。原来旅人夜来梦魂萦绕的地方就是远隔天涯的"楚国”。而一觉醒来,惟见空室孤灯,顿悟此身仍在山驿,“楚国"仍远在天涯,不觉怅然若失。这真是山驿梦回楚国远了。温庭筠是太原人,但在江南日久,俨然以"楚国"为故乡。这首诗正是抒写思楚之情的。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三、四两句,又由心之所系的天涯故国,转回到碧磵驿的眼前景物:月亮已经落下去,“啼夜月,愁空山"的子规也停止了凄清的鸣叫声;在晓色朦胧中,驿舍的庭院正开满了繁茂的山杏花。这两句情寓景中,写得非常含蓄。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鸣声有如"不如归去”。特别是在空山月夜,啼声更显得凄清。这里说"月落子规歇”,正暗透出昨夜一夕,诗人独宿山驿,在子规的哀鸣声中翻动着羁愁归思的情景。这时,子规之声终于停歇,一直为它所牵引的归思也稍有收束,心境略趋平静。就在这种情境下,诗人忽然瞥见满庭盛开的山杏花,心中若有所触。全诗也就在这但书即目所见与若有所感中悠然收住。对这景物所引起的感触、联想和记忆,则不着一字,任凭读者去寻味。这境界是美的,但似乎带有一点寂寞和忧伤。其中蕴含着一种愁思稍趋平静时目遇美好景物而引起的淡淡喜悦,又好像在欣喜中仍不免有身处异乡的陌生感和孤孑感。碧磵驿此刻已经是山杏盛开,远隔天涯的"楚国”,想必也是满目春色、繁花似锦了。诗人当日目接神遇之际,其感受与联想可能本来就是浑沦一片,不甚分明,因此笔之于纸,也就和盘托出,不加点醒,构成一种朦胧淡远的境界。这种表现手法,在温词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成功,像《菩萨蛮》词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等句,都是显例。对照之下,可以发现"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两句,无论意境、情调、语言和表现手法,都与词非常接近。 这首诗几乎通篇写景(第二句从抒情主人公心中所想的角度去理解,也是写景,而非叙事),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也没有多少叙事成分。图景与图景之间没有勾连过渡,似续似断,中间的空白比一般的诗要大得多。语言则比一般的诗要柔婉绮丽,这些,都更接近词的作风。温庭筠的小诗近词,倒主要不是表明词对诗的影响,而是反映出诗向词演化的迹象。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9-1120

1 分钟 · 40 字 · 温庭筠

朝中措·清明时节

宋代·张炎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赏析 上片"清明时节"二句,描写的清明时的雨,不是毛毛细雨,而成了哗哗大雨。恰在此时作者冒雨寻春,却被大雨所困,见到江边水急,浪潮翻涌。 “翻被梨花冷看”,二句,作者此时心口难言,无心看花,但作者却使梨花有感,冷眼旁观作者雨中的狼狈,责怪作者不思故土暖被,却对他乡山水花木如此病情苦恋。作者的此番"遭遇"有口难言,而其中源由,无限辛酸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 下片"燕帘莺户,云窗雾阔,酒醒啼鸦。““燕帘莺户,云窗雾阔"是指歌妓舞女之所。雨中寻景不成,因而只能到莺啼燕舞的珠帘玉户消磨时光,一醉解千愁。然而醉乡虽好,难以久留,醉醒客散,只见归鸦啼鸣,人去楼空。 “折得一枝杨柳"二句,杨柳,古时清明节中家家户户门上插柳以祛邪。归去的途中,作者也随手折了一枝杨柳,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羁驻之旅,哪会有自己的家门呢?作者不禁感叹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一种天涯游子欲归无处,欲住无家的悲哀,猛然袭向心头。一枝无处可插的杨柳,满腹悲怨溢于词中,幽默中见无奈。词人用笔举重若轻,不见着力,是那么自然,用笔之巧,用意之妙,叫人拍案叫绝。

1 分钟 · 8 字 · 张炎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

唐代·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四面群山下,残雪映寒夜,对烛夜坐,我这他乡之客。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真难以忍受在漂泊中度过除夕夜,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注释 ①迢递:遥远貌。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 ②羁危:在艰险中羁旅漂泊。 ③"烛":一作"独"。人:一作"春"。 ④转于:反与。僮仆:随行小奴。 ⑤飘:一作"漂"。 ⑥明日:指新年。岁华:岁月,年华。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离愁乡思,发泄无余。其中"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一句,从王维《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案亲僮仆"化出。本诗作为"万里身”、“异乡人"的深绘,更加悲恻感人。 崔《除夜有感》:“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此所谓真诗,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诗尚胜戴叔伦作。戴之"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已自惨然,此尤觉刻肌砭骨。崔长短律皆以一气斡旋,有若口谈,真得张水部之深者。如"并闻寒雨多因夜,不得乡书又到秋”、“正逢摇落仍须别,不待登临已合悲”,皆本色语佳者。至《春夕》一篇,又不待言。

1 分钟 · 18 字 · 崔涂

促织

唐代·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蟋蟀的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移到床下来叫,仿佛与我的心情相同。 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而泪下?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难以稳睡到天明。 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注释 (1)促织:又叫蟋蟀,今甘肃天水一带俗称"黑羊"。 (2)哀音:哀婉的声音。 (3)稳:安。 (4)亲:近。 (5)得:能够。 (6)放妻: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 (7)丝:弦乐器。 (8)管:管乐器。 (9)感激:感动,激发。 (10)天真:这里指促织没有受礼俗影响自然真切的呜声。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285-286 2、 李济阻 王德全 刘秉臣.杜甫陇右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03月第1版:175-177 创作背景40143 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夜间听闻蟋蟀哀婉的叫声从而感秋,至而牵动了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羁旅愁怀。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285-286 赏析 人们常常把呜叫声当作动物的语言,所以听到反复不断的声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断地诉说着什么,或要求着什么,把它想象成无休止的倾诉。杜甫在秦州的几个月,正是促织活动的时候。傍晚,清晨,特别是不眠之夜,大约都是在促织的鸣叫声中度过的。诗人久客在外,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往往不禁泪下。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 起句正面点明促织,以"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辞上构成两对’‘互文"。就是说: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呜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这种"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两层意思抒写了交互着的四层意思,能收到言简意缘的效果,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最后两句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而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参考资料: 1、 李济阻 王德全 刘秉臣.杜甫陇右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03月第1版:175-177

1 分钟 · 46 字 ·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