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郊行书事

宋代·范成大 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 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 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 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 注释 ①寒食:从冬至节这天起,数一百零五天,就是寒食节。寒食节接近清明,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三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每逢这天,家家禁火,故名寒食。一说为了纪念介子推,但此风俗甚古,与介子推无关。 ②野店:村野之店,酒馆之类的。步:通"埠",水边泊船之处。 ③荒祠:荒废了的祠堂。苦竹:亦称伞柄竹,茎杆呈圆筒形,高可达四米,分节较疏,分布于长江流域各地。“野店"两句意为:垂杨飘拂的渡口处,隐约可见村野之店;荒祠的周围,苦竹丛生。 ④鹭:白鹭。芦箔:指插在河流中拦捕鱼蟹的苇栅。 ⑤啄:指啄食祭品。“鸟啄"句语出张籍诗:“寒食家家送纸钱,鸟鸢作窠衔上树。““鹭窥"两句的意思是:白鹭紧盯着放了芦箔的水上,乌鸦在随风飘舞的钱灰中不住啄食。 ⑥媪:老妇人。按《东京梦华录》卷六:“寒食、冬至之日亦如此。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 ⑦"媪引"“儿扶"两句描写的是当时寒食节的农家风俗。 ⑧深村:偏僻的山村。 简析4279 寒食节正值春和日暖的时刻,这首诗便描绘了郊行所见的节日风光,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农村风俗画。首两句以意象串起诗思,有类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次两句观察细致,动静结合,是为王国维所论之"无我"之境。全诗明白晓畅,淳朴敦厚。

1 分钟 · 16 字 · 范成大

横塘

宋代·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译文及注释1128 译文 春天到来的时候,这满塘的水就绿了, 但水上的石桥和水边的红塔旧色依然。 在每年送朋友上路的横塘里, 蒙蒙细雨中,即将远行的画船栓在岸边的垂杨柳上。 注释 南浦:泛指送别之处。 赏析 这首诗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横塘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风景宜人。 前两句为送别之景。南浦,泛指送别友人的河边。一川;是为一片,遍地。朱塔;红色的宝塔。这两句可以这样理解;春天来了,南浦平披上了绿装,大地焕然一新。只有石桥、朱塔,不管春夏秋冬,还是老样子。两依然,朋友乘春光而去,以后只有石桥、朱塔与诗人为伴。想到这诗人黯然神伤。 后两句是离别之情。系;拴着。画船;油漆彩绘之船。在年年送客的横塘,今又有一条将要离去的画船,在蒙蒙细雨中拴在杨柳上,垂柳轻舟、雨中送客、依依惜别之情更使人伤怀。 全诗以抒情之笔写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烘托离别之情,情景交融,深情缠绵,回味无穷。

1 分钟 · 16 字 · 范成大

后催租行

宋代·范成大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 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 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 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 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连绵的秋雨下个不停,老农眼看着荒芜的田地深深地叹息:那江水滚滚流过的地方,原来是岸边的高地。 我替人干活仍然常常受冻挨饥,真的是没钱来交纳租米。 自从近年来新官上任,把皇上免税的诏书再不一提,到处贴出了征租的通告,衙役们挨家挨户催逼。 前年把卖衣服的钱全部上交,多病的身子虽然寒冷,可免去了被绑缚受欺。 去年衣服已经卖完,只好含泪把大女儿嫁出,各分东西。 今年二女已托人作媒,也将送出去换上微薄的钱米。 明年不怕催租的上门,家中还有第三个女儿可以充抵! 注释 ⑴后催租行:范成大在写此诗前,已写有《催租行》。 ⑵老父(fǔ):老翁、老农。 ⑶高岸:防洪高堤。 ⑷佣耕:做雇农,为他人耕种。 ⑸抱长饥:经常遭受饥饿。 ⑹的知:确知。 ⑺无力:没有能力;无能为力。 ⑻输:交纳。 ⑼乡官:地方官。 ⑽黄纸放尽白纸催:皇帝的诏书免除灾区的租税,地方官吏的命令仍旧紧催农民交纳。黄纸:豁免灾区租赋税的告示。白纸:地方官下令催收的公文。 ⑾纳却:纳了租税。 ⑿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 ⒀聊:姑且,暂时。 ⒁缚:绑缚,指被官府抓走。 ⒂去年:刚过去的一年。 ⒃到家口:轮到卖家中的人口。 ⒄临岐:指在歧路上,引申为分别之处。“岐"通"歧”,岔道口。 ⒅两分首:相互分离。意即大女儿已被迫嫁给他人。分首,作分离讲,“首"一作"手”。 ⒆行媒:本指媒人介绍,这里是订婚之意。 ⒇亦复驱将换升斗:也只好把她卖了换来少量粮食缴租。驱将,赶出去,这里指卖掉;将,助词。升斗,指很少的粮食。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5-01 赏析 全诗是围绕着缴租展开的。 诗的前四句,交代因遭灾而无力缴租。第一句说,秋雨淹田,颗粒无收;第二句写江洪泛滥,灾难深重重,难以恢复家园;第三句写不得不放弃家园,外出作佣,而佣耕又难以糊口。这样一层意思进逼一层意思,逼出了第四句;“的知无力输租米。“从上面陈述的诸般景况中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无力缴租。对这一事实的坚定叙述,为下面描写纳租者的痛苦,批判官府的横征暴敛创造了前提。天灾与人祸古来是不单行的,而且天灾之年更能见出封建统治者的惨无人道,诗歌的后十句就分两步具体描写了缴租者的悲惨遭遇和凄苦心情。第一步,卖衣完租;第二步,衣服已尽,卖及人口。在写第二步时,诗人并没有粘着于今年,而是从跟前即将被卖的二女儿,联想到去年被卖的大女儿,又推知明年的三女儿。这种连年卖衣卖口的现实,就是对封建剥削的有力揭露。从去年、今年、明年,大女儿、二女儿、三女儿的诉说顺序中我们又可以感受到诗人更深刻的言外之意。试想一下,明年卖了三女儿,后来呢?是否还有第四个女儿?诗歌戛然而止,留下一个顺势即可补足的想象空间,这里不难想象这位老农的悲惨结局。而这,也正是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命运。 这首诗内容上的特点就在于揭露的深刻。诗人写出了封建剥削的残酷和农民生活的悲惨,还揭露了在征敛问题上"黄纸放尽白纸催"的丑恶现象,这种现象在宋代是普遍的。租税问题是中唐以来尤其是宋代农村题材诗歌的重要主题,但是,像范成大这样揭露得深刻的诗作不是很多,这是范成大这一类诗歌的思想价值所在。 作为一篇揭露和讽谕的文字,诗人并没有像自居易新乐府"首章标目,卒章显志"那样直接点揭自己的观点,而是采用老农自我诉说的方式展开内容。诗人极力不露声色,在一种平静的、客观的叙述中表现沉痛的揭露。开头四句,用极平静而又是丝毫不容置疑的语气诉述一个确凿的事实,对事实的认定就是对官府的有力指责。第二三两层次更是如此,卖衣卖口的事实就是最深刻的批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平静的叙述中寄寓了反语的讥讽,诗人不渲染缴租的艰难,而是表现完租后的庆幸,把一个痛苦的经历以平静而略带庆幸的语气诉说出来,这是凄彻骨髓,痛入肺腑的表现。这种冷峻的嘲讽在更广泛的背景上揭露了官府催租的残暴。人们宁可忍饥挨冻,宁愿忍痛割爱,也不愿忍受催租的苦难,由此可以想知催租时的种种暴力和农民的诸般惨状。这种把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寓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方法使批判具有更沉重的力量,反映了诗人严峻的批判态度。 诗中的叙述语言比较平实朴素,但也时见细致之处。如"病骨虽寒聊免缚”,不经意中交代了老农的疾病。大女、二女同是被卖,写来情况也见不同。虽然哪一个被卖都是惨痛的事,但大女儿年岁大一点,终能体察家境父情,在一诀别之泪后默默地走上了牺牲的路,而二女儿年岁稍小,又有婚约,在生活中多了一份留恋和牵连,只是在父母的驱遣下才接受了被卖的现实。一种况味,两种情样在这些地方,从平淡的叙述之中都可以见出用笔的细致和练达。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1018-1020页 创作背景39971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范成大考中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慷慨抗节,不辱使命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这首诗就是作者使金途中目睹了北方人民的疾苦有感而作。 参考资料: 1、 周先慎.说范成大《后催租行》[J].古典文学知识.1995(2).19-21 2、 涂序才.论范成大《催租行》和《后催租行》的思想性及艺术性[J].《农业考古》, 2005(6):164-165

1 分钟 · 62 字 · 范成大

浣溪沙·江村道中

宋代·范成大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金灿灿的十里平畴,飘来扑鼻的稻香,红艳艳的木槿花开在农舍的竹篱旁,迎风摇曳的毛竹又青又长,青黄相间的累累山果,笑盈盈地挂在枝头上。 秋天的早晨雾气渐浓,湿润的空气令人清爽。正午的薄云又遮住了太阳,更不用随从张盖护住我的戎装。 注释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②畴(chóu):田地。 ③槿(jǐn)花:是木槿或紫槿的花。正因其多色艳,可做欣赏植物,也可以作为一种中药使用,同时可以食用。 ④飞盖:用以遮荫的篷盖。 ⑤戎(róng)装:词人当时为四川制置使,故戎妆出游,带有随从张盖遮荫。 参考资料: 1、 虞世南.《唐诗宋词元曲·第3卷》: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第692页 2、 王重阳,熊江华.《唐诗宋词译注 下 宋词三百首》:沈阳出版社,1995.04:第207页 赏析 范成大是一位热爱自然、热爱农村生活的诗人,他虽然"累官权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尝帅蜀,继帅广西,复帅金陵",但却对乡土具有一种赤子之心的感情,从"不须飞盖护戎装"一语来看,这首小令当写于戎马倥偬之中,写于他军旅生活的江村道上。 小令上阕写他在江村道上的所见:十里平畴,稻穗已黄,微风袅袅,送来阵阵新谷的芳香,而那素净的木槿花在农家篱笆前飘落下片片洁白的花瓣,丛丛的青竹间缕缕游丝正在秋天的丽日下闪着熠熠的金光,词人骑着马来到一处果木林立的山冈下,举头一望,满树果实累累压在枝头,有的还青绿未熟,有的则已经透着成熟的金黄。这三句诗是三个典型意象群,它把秋日农村的美景作了极其形象的概括,写出了江南农家的独特风貌,而且,富有视角的流动感和行踪的变化性,使读者随着诗人的马蹄"走马看花"地欣赏江村道上的一路风光,词人对农村生活与自然景物的热爱也便由这景物的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读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下阕写词人在江村道上的感受。当然上阕也是词人的一种感受,但偏重于主观上的一种情绪的抒写:“浓雾知秋晨气润”,写出清晨在浓雾中行进的那种微妙的感觉:秋晨田野上往往飘散着浓浓的雾霭。古人说"一叶知秋",殊不知浓雾亦可知秋,这种由艺术到哲理性的提炼为人所未道,因而显得非常新颖独特。雾浓则湿度大,湿度大则空气润。“秋晨气润"又是一句艺术性兼生活哲理性的概括,它毋宁是词人希望归返自然的象征。“薄云遮日午阴凉"是词人行于江村道上的又一直觉感受,它与"不须飞盖护戎装"相连,就具有了丰富的内涵:“薄云"就是一柄遮天盖地的太阳伞吗,有了这样的天伞,人就可以受用天然的荫凉,而避免酷日当头的曝晒,这比用车前的飞盖来遮阳要强似百倍。词人在这里好像也有一种寄托:归返大自然比之戎装事主要自由自在得多,小令的深层意蕴就在这里。 赏析二 上片三句词人以颜色变换为线索,先远后近,凝具匠心。第一句写远景,金灿灿的十里平畴,稻香扑鼻。第二句稍近些,红艳的木槿花后,有青翠的修竹在迎风摇曳。第三句写近旁的山坡上,累累山果挂满枝头,青黄相间,低头摇晃,招人喜爱。好一派丰收景象。充分体现了这位著名田园诗人在描绘江村美景方面的才华。 下片旨在写词人的旅途感受。时已初秋,晨雾渐渭,空气湿润,即使到了中午,因薄云遮日,也渐觉凉爽宜人。末句写词人舍车骑马,戎装而行,饱览这迷人的秋色,寄托了词人对于大自然的无限热爱。[5] 词中描写了词人身着戎装巡行在"江村道中"所见优美的田园风光。一个秋天的早晨,词人戎装出游。江村的早晨,浓雾弥漫,秋气凉润。太阳出来后,浓雾散去,只见十里平川,稻谷飘香;村庄周围,槿花盛开,细长的竹枝随风飘舞;村后小山坡上挂满或青或黄的累累硕果,好一派喜人的秋收景象!词人一路巡行,兴致极高,走在太阳底下,连随从为他打伞遮阳他都不需要。作为一个负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词人在看到防区内这一派美丽而又丰饶的田园风光时,既充满了欣喜与热爱之情,同时也平添了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 参考资料: 1、 刘尊明 朱崇才编著,休闲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年09月第1版,第14页 创作背景27554 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南宋时,川蜀、襄汉和两淮为沿边重镇,与金国接壤,常须戒备。所以范成大在担任四川I制置使期间出游时常常要身着戎装。这首《浣溪沙》词大概就是词人在蜀中所作。 参考资料: 1、 刘尊明 朱崇才编著,休闲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年09月第1版,第14页

1 分钟 · 38 字 · 范成大

卖痴呆词

宋代·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注释2159 更阑:午夜时分。 厌禳:谓以巫术祈祷鬼神除灾降福,或致灾祸于人,或降伏某物。 钝滞:迟钝呆滞。 两句合起来的解释就是,除夕夜直到午夜时分人们都还没有睡意,都在祈求神灵除灾降福、大家都呆滞的等待新的一年的临近和到来。

1 分钟 · 12 字 · 范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