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诗二首·其一

南北朝·范云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译文1930 上次离去时,雪像花一样地飘落,如今再度前来,花开得像雪一般的白艳。这两句诗是感叹相聚太短,离别太长,每次分手后总要经过许久才能相见。 赏析2877 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

1 分钟 · 7 字 · 范云

浣溪沙·相见休言有泪珠

唐代·欧阳炯 相见休言有泪珠,酒阑重得叙欢娱,凤屏鸳枕宿金铺。 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 注释37333 ⑴酒阑:酒意已深。 ⑵金铺:门上的装饰物,制成龙蛇兽头之形,用以衔门环,其色金,故曰"金铺"。这里以"金铺"借代"门",意思是宿于屋里的凤屏之内、鸳枕之上。 ⑶无否:表示疑问。唐人诗中,“无"字用于句末时,多表疑问语气。如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入时无"即合时宜吗?又:王驾《古意》:“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衣到无"即衣到了吗? 参考资料: 1、 林音等编著,婉约词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2003年09月第2版,第71页 简析25099 上片写久别重逢的一对男女又悲又喜之后抓紧时间亲热已经露骨得可以了。下片更进一步放胆描绘床第之欢,而且还绘声(“闻喘息”)绘色(“见肌肤”),兴趣极浓。更有甚者,作者还认为男女的有情无情只有在交欢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考验(“此时还恨薄情无?"),淫荡之气洋溢于其间。此词是《花间集》中写狎昵的词作之一,比其余几首露骨。

1 分钟 · 12 字 · 欧阳炯

秋夜月·当初聚散

宋代·柳永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 盈盈泪眼。漫向我耳边,作万般幽怨。奈你自家心下,有事难见。待信真个,恁别无萦绊。不免收心,共伊长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时离开的时候,就说了,没有机会再和你见面。最近呢,没有想到我们却再次相遇。闲暇的时候,喝着酒,你皱着眉头叹气。又想起旧时的无限忧愁。 你眼睛里闪着泪光,在我耳边说着你的万种怨恨。但是我也许多的无可奈何,不可能这样永远陪你。等我没有什么牵绊的时候,我就会和你永远在一起。 注释 秋夜月:词牌名。仄韵。因尹鹗词起句有"三秋佳节"及"夜深,窗透数条斜月"句,取以为名。以尹鹗体为正体。别格83字,见柳永词。 聚散:离开。 再逢:再次相遇。 叹:叹气。 泪眼:闪着泪的眼。 奈:无可奈何。 伊:你。 鉴赏 风流才子柳永仕途失意后,终日冶游,过着偎红倚翠的放浪生活,这首俚词可为代表作。年轻时在汴京的一次宴会上,他与一个已经分手的歌妓不期而遇,重逢交谈终于达成谅解。这是一段悲欢离合的事,虽然只是宴会上这一场面,却将词人和她的恩恩怨怨写得细腻逼真。上阕先写彼此散后,突然相遇的神态。他认为没有缘由再与她合好,又见她席上强装笑颜,不时皱眉长叹,那楚楚动人的神态勾起他对旧日恩爱的缕缕情思。只见她双眼泪盈,不顾约束,对着他的耳边倾吐着种种隐藏在内心的肺腑之言。而且她对他情感却始终专一。他表示要她"待信真个",即割断了一切羁绊,他才"收心",“共伊长远"对前番误会表示谅解后长远相爱。 柳永的俚词特色多方言口语,既通俗又妥贴而曲尽其意,这是他在接触市民口语中获得的。也因为他对市民观察入微,摹写入物的情态、语气及心理变化,才下笔如此传神。 创作背景3200 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屡遭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

1 分钟 · 20 字 · 柳永

示长安君

宋代·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年轻时别离,那种情意是不轻的;如今老了,连相见也使我感到伤心。 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灯火昏暗,我们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直到夜深。 我正在感慨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却又要离开你去万里外的辽国,冒着风沙旅行。 要问我何日相会,怎说得准?你见到那鸿雁南飞,会有我捎来平安的家信。 注释 ⑴示长安君:写给长安君看。长安君:王淑文,是作者的大妹妹,受到了长安县君的封号。 ⑵意非轻:情意不是轻的。 ⑶怆(chuàng)情:悲伤。 ⑷草草:随便准备的。杯盘:指的是酒和菜。 ⑸昏昏:昏暗,光线暗淡。 ⑹后期:后会的日期。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 3、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6-207 创作背景40073 这首诗作于嘉祐五年(1060),当时王安石将出使辽国。王安石与他的大妹王文淑感情很深,这次隔了三年再见面,见面后马上又要分别,想起年龄老大,会少别多,无限伤怀,所以写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 2、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6-207 赏析 诗以议论起,用递进法展开。先说自己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在年轻时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对句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年老了,会一次少一次,所以相见时对未来充满感伤;一是有会必有别,因为对离别的感伤,就连对会面也感到心情沉重起来。 毕竟,与别相比,会还是快乐的。第二联写会面时的亲情。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谈话,话很多,一直到夜间,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说着。这两句,很形象地刻绘了兄妹俩的感情,都是就眼前实事组织进诗,显得十分亲切;比那些着意雕镂、粉饰拔高的话自然得多。正因为如此,这联成为传诵的名句。宋吴可《藏海诗话》云:“七言律一篇中必有剩语,一句中必有剩字,如’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如此句无剩字。“赞赏了句中用语稳妥,浑成一气。同时,王安石的诗以善用叠字闻名,这联中两个叠字也用得很成功。“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 下半四句写别,呼应首联。刚刚在叹息已经三年没有见面,知心话说不完,眼下自己马上又要到万里外的辽国去,诗便自然而然地转入惆怅,话题也就引入别后。于是,妹妹挂念地问:“后会在什么日子?“兄长只能含糊地回答:“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其实,诗人自己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留下了一丝安慰,一个悬念。 这首诗没有用一个典故,把人所习见的家庭生活细节捡选入诗,而以传神的语言表达出来,是那么地质朴自然,因而成为王安石七律中的名作。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

1 分钟 · 42 字 · 王安石

戏赠杜甫

唐代·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上戴着竹笠日头刚好是中午。 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为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注释 戏赠:意思是开玩笑的话。其实,所谓开玩笑,往往表现了至交之问的真情实话。 饭颗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 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 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 借问:请问的意思。 太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 总为:怕是为了。 作诗苦:杜甫曾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 周维扬 陈子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217-218 2、 杨钟岫.唐诗译赏:重庆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56-57 3、 王志远等.禅诗今译百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6-7 鉴赏 《戏赠杜甫》是李白赠杜甫的诗。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代大诗家,虽然在年龄上李大杜小,相差了十一岁,他们却成了忘年之交。对诗歌艺术的狂热喜好和高深造诣,促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远大抱负、正义立场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们情同骨肉,终身不逾。这高尚的友情,和他们美妙的诗歌一样,垂诸千古。 在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交往中,相互赠和很多。李白的这首《戏赠杜甫》,引起过前人的误解,都出在这个"戏"字上。郭沫者对此有过精辟的辨析。自从唐人孟棨解说为李白讥笑杜甫作诗拘束之后,似乎成了定论。郭沫若不然其说,是高明的见解。郭对诗的末两句解释为李问杜答,信增亲切,不失为一说。其实,“戏"字并不都是讥笑的含义,也可以解作"开玩笑”。古人写诗题为"戏赠”,并不都是嘲弄,有许多都表示善意的玩笑语,而玩笑语之中,往往是些真情实话,倍觉亲切可爱。 此诗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戏赠杜甫》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一方面,杜甫"穷年忧黎元",写作极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说的那样,“杜诗思苦而语奇”(接下来的一句是"李诗思疾而语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可能营养不良。李白显然了解这些,而自己的处境也不比他好,不过达观些,随便些,又大了十一岁。 因此,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末两句,即使解作都是李白的话,也未尝不显痛切关怀之情。要知道,李白也是专心致意于诗创作的,也一样"为作诗苦"。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习性,共同的甘苦,才有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多么亲切感人!李白是把人生的诗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从《戏赠杜甫》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杨钟岫.唐诗译赏:重庆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56-57 2、 王志远等.禅诗今译百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6-7 创作背景25987 此首《戏赠杜甫》大约作于公元746年(天宝五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兖州最后一次相遇时。 李杜二人自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在洛阳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直至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李白去世,彼此十分了解和尊重。他们交往密切,曾同游齐鲁,此后虽难相见,但仍相互关心、思念。如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 参考资料: 1、 王志远等.禅诗今译百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6-7

1 分钟 · 43 字 ·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