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

唐代·陆龟蒙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译文及注释9943 译文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 注释 ⑴蘤(huā):“花"的古体字。 ⑵此花:指白莲。端合:真应该。端,一作"真”。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⑶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1-82 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6-188 赏析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说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并且对其作了具体介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描写,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莲花的特点,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主要寓于对莲花的描写之中。《白莲》这首诗却不同,这首诗虽然是以"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白莲颜色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的第一句:“素花多蒙别艳欺"便明显地指向人事。有不少人轻视乃至鄙弃素色的花卉,而专门喜欢那些妖艳的花朵。封建社会的上层社会也是这样,一些朴实无华,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妹忽视,被埋没,被欺凌,而一些华而不实的家伙则往往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欣赏与重用。这句诗明显地指向了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诗的第二句就更明显了,瑶池是传说中的神仙世界,是无比高雅神圣的地方。诗人说白莲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占据一个位置,这明显地是在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应该在人类社会上得到自已应得到的地位。这里当然也不能排除诗人有自况的意思。可是,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使诗人感到愤怒,也使诗人感到悲哀,因此在此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塑造了在晓月清风之中即将凋谢的白莲这一形象,让人们注意,向人们提出了问题。这就又一次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控诉封建统治者摧残与埋没人才。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对白莲的吟咏,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合理现象,为被埋没、被摧残的人才鸣不平,为他们发出呼呼的。这首诗诗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议论与描写结合得十分巧妙,语言也通俗易懂,概括力强。 《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它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最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1-82 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6-188

1 分钟 · 25 字 · 陆龟蒙

别离

唐代·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译文及注释27850 译文 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 面对离酒慷慨高歌挥舞长剑,耻如一般游子模样满脸离愁。 一旦被蝮蛇螫伤手腕之后,当断手臂就断壮士决不踌躇。 既然决心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离别家常便饭何须叹息怨尤。 注释 杖剑:同"仗剑",持剑。尊:酒器。 游子颜:游子往往因去国怀乡而心情欠佳,面带愁容。 蝮蛇:一种奇毒的蛇。螫(shì):毒虫刺人。 解腕:斩断手腕。 志:立志,志向。 参考资料: 1、 隋慧娟 .《唐诗宋词》导读 .北京市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61-162页 . 2、 宁宗一 陶慕宁 .千编经典诗词曲 唐诗 .郑州市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829页 . 3、 蒋孟豪 .中国历代古典诗歌精品选译 .重庆市 :重庆出版社 ,2006年 :228-229页 . 鉴赏 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真有一种"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的气势,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彩笔浓墨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威武潇酒,胸怀开阔,风度不凡,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作者在这里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颈联如此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中心思想。“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此诗以议论为诗,由于诗中的议论充满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鉴赏二 古代的离别诗,大多写离愁别恨,临歧伤感,而这首诗,却独具匠心,撇开歧路沾巾的柔情,通篇以议论为主,写的气势充沛,感情浓烈。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首联,起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丈夫"在古代常指热血男儿。别离、离别总是那么令人感伤,可是作者上来就写即使男儿有泪,有伤心的时候,也不该在离别时抛洒,即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此处用意别出心裁,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 颔联接应首联的"丈夫"起笔,接着描绘"大丈夫’的形象。“杖剑"一词显示出大丈夫威武潇洒的姿态。“尊酒"则是说明临行前为好友酬饮,就像是好男儿手持大碗喝酒,干杯祝福,似豪侠一样玉树临风,胸怀开阔,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作者在这里用一成语,体现的是壮士为了伟大事业的胜利和崇高理想的实现奋不顾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无所畏惧的精神。颈联如此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中心思想。其中"一"字和"即"字,既体现出动作之迅速,也显现出壮士在万分危机的时刻,敢于斩钉截铁地作出英明的抉择,牺牲小的利益来顾全大局。 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此诗以议论为诗,由于诗中的议论充满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89-1290页

1 分钟 · 60 字 · 陆龟蒙

春晓

唐代·陆龟蒙 春庭晓景别,清露花逦迤。 黄蜂一过慵,夜夜栖香蕊。 译文及注释54640 译文 春天的庭院黎明过后,晶莹的露水趴在花上,花丛曲折连环。 黄蜂一飞过花朵就变得慵懒困倦,每夜都停留在芬芳的花蕊上。 注释 ①逦迤:曲折连环貌。 ②慵:困倦,懒得动。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email protected]

1 分钟 · 13 字 · 陆龟蒙

大子夜歌二首·其二

唐代·陆龟蒙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译文及注释8603 译文 丝竹之所以能发出美妙的歌响,是借助于乐器才有清妙的声音。 你不明白歌谣的妙处,它的声音表现着歌者的内心。 注释 ①假器:借助于乐器。 ②声势出口心:声音出口却表现着歌者的内心。 简析8331 《大子夜歌》,是《子夜歌》的一种变调。据说有个叫"子夜"的女子创制了这个声调。这首诗写的是歌谣之妙。

1 分钟 · 12 字 · 陆龟蒙

冬柳

唐代·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简析3424 此诗的一、二句写柳的地理位置和衰落形态,是静景。诗人住在郊外,不写自己的窗刚好对着一行柳树,而写柳树对着诗人的门窗,显得新奇别致。三、四句转而写动景:霜风劲吹,枯枝断落,鸥鸟惊飞。诗人用精炼的笔墨,描绘出一幅鲜明的画面,有声有色,形象十分生动,让人感受到冬天早晨江边的寒洌、冷清。全诗不仅立意构思新奇别致,而且题材也不袭故蹈常,读者在鉴赏时应特别注意这一写作特点。

1 分钟 · 5 字 · 陆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