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

先秦·韩非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释义 1.扁鹊(què):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鄚(mò)(今河北任丘)人,他是扁鹊学派的传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沿用他师傅的名字来称呼他,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扁鹊学派的最后传人是宋代的窦材,著有《扁鹊心书》,他曾说,历史上有三个扁鹊,“上古扁鹊者,扁鹊也;中古扁鹊者,秦越人也;当世扁鹊者,大宋窦材是也。” 2.蔡桓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3.立:站立。 4.有间(jiān):一会儿。 5.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6.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7.恐:恐怕,担心。 8.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9.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好(hào),喜欢。(另解:好(hào),习惯。医生习惯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读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好(hào),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发作的疾病。(自古上工治未病。)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10.肌肤:肌肉。 11.将:要。 12.应:答应,理睬。 13.居: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 14.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15.益:更,更加。 16.望桓侯而还(xuán)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还,回转,调转。走,小步快跑。 17.故:特意。(另解:于是。) 18.汤(tàng)熨(wèi):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熨,中医治病的方法之一。汤,用热水或药水敷治。这个意义后写作"烫”。熨,用粗盐或艾草等东西外用热敷。19.及:达到。 20.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砭石制成的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 21.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调配,调剂。这个意义后写作"剂”。22.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命的神。属,隶属,管辖。23.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24.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是以:以是,因此。(另解:请,询问。) 25.使:指使,派人。 26.索:寻找。 27.遂(suì):于是,就。 参考资料: 1、 湖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下册.武汉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02-204 鉴赏 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全文叙述生动,条理清晰。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简洁、传神。 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负、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时代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本文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这样丰富的内容,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这也体现了时代对作家的要求是如此严格。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零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蔡桓公,即田齐桓公,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田齐桓公本名田午,史载他"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意思是说他杀了齐废公田剡而自立。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齐宣王时规模达到鼎盛。

1 分钟 · 49 字 · 韩非

曾参烹彘

先秦·韩非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注释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2;彘(zhì):猪. 3;适:到……去 4;特:只. 5;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6;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7;而:则,就. 8;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9;烹(pēng):杀. 10;女:通"汝”,你,你们。 11:反:通"返”,返回。 12:止:制止。 13.曾参:孔子的学生,也叫曾子 14.特与婴儿戏耳:耳:罢了。 15.婴儿:小孩子 16.有知:懂事 17.曾子之妻之市:之,到 18.其子随之而泣:之,她,代曾子之妻 19.妻止之曰:之,他,曾子 20.今子欺之:之,他,代曾子之子 21.顾反:回来。反:通"返”,返回。 22.子:孩子,子女(注意不是特指儿子) 23.耳:罢了。 文言现象 通假字 女 女通汝,你;如"女还”。 反 反通返,返回;如"顾反为女杀彘”。 古今异义 适 今常用义:适合。文中古义:往,到;如"妻适市来”。 特 今常用义:特别,特殊。文中古义:只是;如"特与婴儿戏耳”。 学者 今常用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古义:学习的人;如"待父母而学者也”。 成教 今常用义:“成人教育"的简称。文中古义:完成教导,教好;如"非所以成教也”。 一词多义 还 ⑴huán,动词,回去;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⑵huán,动词,交还;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⑶xuán动词,通"旋”,回转,掉转;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顾 ⑴动词,回来;如"顾反为女杀彘"。 ⑵动词,看;如"顾野有麦场"。(《狼》) ⑶动词,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止 ⑴动词,制止,阻止;如"妻止之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⑵副词,同"只",只有;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欺 ⑴动词,欺骗;如"今子欺之"。 ⑵动词,欺负;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子 ⑴名词,儿子,女儿,泛指孩子;如"子而不信其母"。“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 ⑵代词,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用作表敬意的对称词。“今子欺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教 ⑴动词,教育;如"是教子欺也"。 ⑵动词,使,让 ;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信 ⑴动词,相信;如"子而不信其母"。“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1 分钟 · 89 字 · 韩非

曾子杀彘 - 曾子烹彘

先秦·韩非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注释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2.彘(zhì):猪。 3.适:往、回去。适市回:去集市上回来。 4.戏:开玩笑。 5.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6.待:依赖。 7.子:这里是第二人称尊称"您"的意思。` 8.而:则,就。 9.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10.之:到 11烹(pēng): 烹饪,煮。 12.是:这 13.反:同"返”,返回 14.顾反:等到回来。 15.特:只、仅、独、不过。 16.女:同"汝”,你的意思 17.杀:宰 18.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之,前一个作助词"的”,后一个作动词"去”.市,集市. 19.欲:想要 20.止:阻止 21.遂:于是,就 文言现象 通假字 汝: 汝通你;如"汝还”。 反: 反通返,返回;如"顾反为汝杀彘”。 古今异义 适: 今常用义:适合。文中古义:往,到;如"妻适市来”。 特: 今常用义:特别,特殊。文中古义:只是;如"特与婴儿戏耳”。 学者: 今常用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古义:学习的人;如"待父母而学者也”。 成教: 今常用义:“成人教育"的简称。文中古义:完成教导,教好;如"非所以成教也”。 一词多义 还: (1)huán,动词,回去;如"汝还,顾反为汝杀彘”。“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2)huán,动词,交还;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xuán动词,通"旋",回转,掉转;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顾: (1)动词,回来;如"顾反为汝杀彘"。 (2)动词,回头看;如"顾野有麦场"。(《狼》) (3)动词,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止: (1)动词,制止,阻止;如"妻止之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2)副词,同"只",只有;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欺: (1)动词,欺骗;如"今子欺之"。 (2)动词,欺负;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子: (1)名词,儿子,女儿,泛指孩子;如"子而不信其母"。“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 (2)代词,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用作表敬意的对称词。“今子欺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教: (1)动词,教育;如"是教子欺也"。 (2)动词,使,让 ;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信: (1)动词,相信;如"子而不信其母"。“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1 分钟 · 89 字 · 韩非

棘刺雕猴

先秦·韩非 燕王好微巧,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视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燕王喜欢小巧玲珑的东西。有个卫人请求用棘刺的尖端雕刻猕猴,燕王很高兴,用三十平方里土地的俸禄供养他。燕王说:“我想看看你雕刻在棘刺尖上弥猴。“卫人说:“君王要想看它,必须在半年中不到内宫住宿,不饮酒吃肉。在雨停日出、阴晴交错的时候再观赏,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我在棘刺尖上刻的母猴。“燕王因而把这个卫人供养了起来,但不能看他刻的猕猴。郑国有个为国君服杂役的铁匠对燕王说:“我是做削刀的人。各种微小的东西一定要用削刀来雕刻,被雕刻的东西一定会比削刀大。现在的情形是棘刺尖上容纳不下削刀的刀锋,削刀的刀锋难以刻削棘刺的顶端,大王不妨看看他的削刀,能不能在棘刺尖上刻东西也就清楚了。“燕王说:“好。“于是对那个卫人说:“你在棘刺尖上制作猕猴,用什么来刻削?“卫人说:“用削刀。“燕王说:“我想看看你的削刀。“卫人说:“请您允许我到住处去取削刀。“趁机就逃跑了。 注释 ①微巧:小巧的东西。 ②棘:俗称酸枣树,多刺。 ③母猴:又叫沐猴、猕猴。 ④乘:春秋战国时一种田地的区划,《周礼》以方四里为一丘,四丘为一乘;《管子》以方六里为一乘。古时以封地的赋税作俸禄。 ⑤霁:雨止天晴。 ⑥晏阴:阴暗。 ⑦台下:为国君服杂役的奴仆。 ⑧冶者:打铁的人。 ⑨削:刻刀,这里作动词用,制造刻刀。 ⑩治:同"制”,造,作。 11.端:顶端 寓理6011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专门爱吹牛皮,借此到处骗吃骗喝,他们公然无视客观存在,不要任何事实根据,随心所欲地吹出一串串五光十色的肥皂泡,用来欺骗善良的人们,以达到个人的目的。这些形形色色的的人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极大地破坏了社会和谐。当然,吹牛皮、说大话的人终竟是要受到惩罚的。

1 分钟 · 19 字 · 韩非

滥竽充数

先秦·韩非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注释 (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3)使:让。 (4)必:一定,必须,总是。 (5)南郭:复姓。 (6)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7)请:请求,要求。 (8)为:给,替。 (9)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10)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廪:粮食。食:供养。 (11)以:用,拿。 (12)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或遂。 (13)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14)逃:逃跑。 (15)立:继承王位。 (16)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 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的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启示 人物点评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逐自荐,主动请缨;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齐宣王:不知道他是如何挑选举皇家吹竽乐队的成员的,该制度导致了让一点不会自己专业的人都可以在从事专业工作,不是他无能就是其周围的管理乐队的人有问题,可以推论行贿/受贿古以有之;自己不懂音乐还装风雅,连一个不会竽的人都看不出,难道不是滥竽充数吗?凭空养三百吹竽的人,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视百姓如粪土古以有之。 齐湣王:子承父业,连喜好都继承了,但带来了改革,一代天子一代臣。看样子他是懂点吹竽的,一个一个的听或欣赏,这才会有滥竽充数的故事。一个一个的听,淘汰了南郭先生,下一个淘汰的是谁呢?肯定是那些比较差的人,三百竽人人人自危,汗不敢出,个个紧张,汗流如注。 然而他也同齐宣王一样,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更有甚者,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历史就是如此!好一个滥竽治国! 三百吹竽的人: 与南郭先生长期共事,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报。典型的官官相护,明哲保身,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助长其发展,难道其中没有更多的南郭先生吗?他们对先王必是感激不尽,宣王从不管他们的能力好坏,能吹就行,不会吹也可以,宣王要的排场和热闹。对齐湣王必没好感,人人过堂,竞争压力,朝不保夕。 揭示道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寓意: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事,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例句 需要扩大以避免僵化及滥竽充数的并不是社会秩序,而是市场本身。 社会秩序由于滥竽充数,由于维持划分清楚的认同感,反而有助于维持。 处于不同的营销策略发挥滥竽充数的次数从消费者身上. 贻笑大方的垃圾程序,为了注册没办法了只能滥竽充数了。 人们有时也用"滥竽充数"来表示自谦。 我们用了那些滥竽充数的承包商来粉刷房子的外墙面,但在数月之内它又必须重新粉刷了。

1 分钟 · 50 字 · 韩非